加法结合律教案

加法结合律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加法结合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运用意识。

  2、学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初步培养符号感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运算律,并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

  主动探索法

  教学用具:

  挂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玩什么?(师生做游戏进入新课)

  2、出示情景图,仔细看图,读懂图中的信息。

  (1)同桌间说信息,提加法问题。

  (2)展示学习成果(师相机贴出问题卡)

  (3)教师小结进入课题并板书:加法运算律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1)学生自练,展示学习成果。(指两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展示)

  (2)说说自己的发现。(同桌交流,展示)

  (3)师小结并板书28+17=17+28

  (4)让学生举例(自练)展示教师相机板书

  2、讨论交流:

  A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异同。

  B这几组算式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C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D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师生交流总结并板书)

  Ea+b=b+a(说说字母各表示什么?)

  3、练习

  357+218(计算并验算)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出示问题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己练习,师巡视指用不同方法

  计算的同学上台板演)

  (2)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果,师板书:(28+17)+23=28+(17+23)

  交流自己的发现

  (3)出示两组算式,观察并探索其中的规律。

  用学习例1的方法总结出加法结合律,说说其中的字母及识字的含义。

  四、巩固理解运算律

  卡片出示课后“想想做做”中的练习题(自练,指名说)(同桌交流,展示)

  五、总结提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律?说说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率都是加法运算中存在的规律,涉及到的数都是加数。加法交换率涉及到的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率涉及到的加数位置不变,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和也不变。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未完成的题目板书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依次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

  9、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

  28+(23+17)

  (23+17)+28

  23+(17+28)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28+(17+23)

  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

  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电脑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教师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板书设计: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8+17=45(人)17+28=45(人)(28+17)+2328+(17+23)

  28+17=17+28=45+23=28+40

  (学生说的算式)=68(人)=68(人)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a+b=b+a(a+b)+c=a+(b+c)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

  =192+96=200+88

  =288(千米)=288(千米)

  40+56=56+40(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本节

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程度都有很大的帮助。创设连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情境下学习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同样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下进行,让学生根据笔记本上记录的三天行程的数据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发现规律。

  因为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习经验是学好本内容的基本策略。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20

  36+()=64+()

  a+700=()+()

  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230+270=300+200

  (2)60+80+40=60+40+80

  (3)48+d=d+4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加法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定律。

相关文章

七年级政治第一课教案(通用3篇)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体验中学生活和成长感受,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主动寻求自我发展,从而转变为内在成长的动力。 2、能力目标: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基本的社交能力,...
教案大全2017-03-03
七年级政治第一课教案(通用3篇)

小班数学认识长方形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数学认识长方形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班数学认识...
教案大全2015-06-02
小班数学认识长方形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期中复习纲要(实用3篇)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提供了五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期中复习纲要,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13、钓鱼的启示1《钓鱼的启示》中,我得到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
教案大全2016-04-04
五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期中复习纲要(实用3篇)

小班语言教案:《爱唱歌的小麻雀》【经典3篇】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关爱的情感。2、在情感体验中,学说故事中简单的对话。3、能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声音洪亮。[活动准备]电脑课件、小麻雀头饰《小猪睡觉》录音带[活动过程]一、...
教案大全2019-03-06
小班语言教案:《爱唱歌的小麻雀》【经典3篇】

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I”and“We”(通用3篇)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适应年级】 小学、初中 【活动准备】 1...
教案大全2013-08-01
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I”and“We”(通用3篇)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
教案大全2019-01-07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