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

浅析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

  引导语: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写作者登岳阳楼所见景象和自己的身世之感、忧时之情,是历代传诵的摹写洞庭湖的名作。而且全诗以初登岳阳楼的复杂心态始,以家国多难的悲哀结,中间又以景物的阔大和漂泊的痛苦相互映衬,境界雄阔,感情深沉,形成了沉郁苍凉,顿挫跌宕的艺术风格。下面是小编整理这首诗的“吴楚东南坼”诗句分析,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有杜甫的《登岳阳楼》,此为杜甫五言律诗的名篇。此诗中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历来学者文人、欣赏者关注和评赏的焦点之一。

  “吴楚东南坼”一句,历来评论赏析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从整体上言其意境氛围。由“吴楚”“坼”等大气象的词语所指的物象,来赏析其中蕴含的雄浑境界。

  其二,由个别的字词如“坼”“浮”来挖掘杜甫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心与高绝。“坼”见其广度之大,力度之重,显出包罗万象的胸襟与抱负,进而由个别而入整体,对雄浑诗境的品评鉴赏。

  其三,联系时代背景,由作者写作此诗内心的困苦矛盾冲突心境,赋予此句以抒情的特征,将诗句内涵蕴意人格化,进而挖掘其中所传达出来的杜甫的人格魅力和诗句的文化内蕴。

  其四,由“吴楚”二字融历史、地理,文化于一炉,品鉴作者使用的艺术手法之妙绝,但分析比较粗略。

  但是依照课堂教学实践和部分学生初读的真切体验,又与上述诸多论析稍有区别。

  诗歌鉴赏评析研究依据韦勒克著的《文学理论》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内部研究注重分析文本及其中的篇章字句,外部研究注重剖析文本的文化底蕴及作者的思想内涵。而最佳的方式则是先由内部研究开始,继而拓展至外部研究,从此点入手,我想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初读体悟对“吴楚东南坼”进行分析。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然后在岳阳楼上,先入作者读者眼前的,不是江水,而是“吴楚”二字,“吴楚”二字,前面已有埋线――“昔闻”。此为“吴楚”两 字由诗文上来的文脉线索。其一,上楼不写江水,直写“吴楚”,是写往昔,时间拉长,进而有今来古往之感;其二,由历史开拓时间视域,必须落实至历史中的某 个时间点,这就是作者的材料筛选艺术。开拓时间视域,可以写古代的任意一个时刻,其任意一刻都可以开拓时间视域,而作者独选用了“吴楚”这一点。吴、楚是战国时期两大诸侯国。进而“吴楚”两字由时间视域拓展到空间视域;其三,由“今上岳阳楼”之周围景物安谧,引申入战国时代七国争霸的历史战争场面,现实的静对想象中的动,虚实结合,动静统一,拓展空间视域,出现全句境界的开阔局面;其四,作者选取“吴楚”更重要的目的,或许还是要点出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但 须知,此时的地理位置已经不是一般地图上平平板板的一个方位了,而是岳阳楼所处地理位置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而凝聚成岳阳楼的人文环境,充实了它的历史文化 底蕴。

  吴楚两国边境是战争的多发地带,“东南”二字紧接而来。首先是强调吴――东,东吴;楚――南,南楚;其次,“东南”二字纯由方位而称名,单独指方向,则似乎 是指吴楚两国于战争中争地盘,划分势力范围这种意味,进而指向战国争霸的目的,而显出战争的暴力性及其表现出来的霸气。这样,便无形中将战国的那种争战的场景由地点(吴楚)到目的(东南)一步步回忆至作者眼前或带入读者视域。

  进 而有“吴楚东南坼”。“坼”,由下句“浮”之动态词,可以把“坼”理解为“裂”的`意思。“坼”的选用,通常认为是化静为动,即将地理位置的客观边界线, 看作是一整块地方分裂成两个国家的结果,用“坼”强调其分裂的剧烈程度。然而依照上面对“吴楚”“东南”的分析,那么“坼”不仅仅其有化静为动的表现效 果,还似乎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的蕴意:

  其一,“坼”字指向“吴楚东南”暗示的战争场景,似是对战国争战场景的进一步描绘。“吴楚”言争战地点,“东南”言争战目的,“坼”则由此而直入战争的具体作战场面――两国军队列阵以待,一字排开,一声令下,冲杀声震天。

  其二,“坼”字将诗中的两条线索交聚于一处,两种视域融合。“吴楚东南坼”,明写岳阳楼实际的地理位置为明线索,暗写战国吴楚争战场面为虚幻想象,使暗线索。明暗两条线索,虚实两个场景,借“坼”字融为一体。

  其三,“坼”字写分离的雄阔场面,这是为了写下句“乾坤日夜浮”之“浮”字相对照,“浮”有日月于湖面,增加前后两句的语言表达张力。

  以上观点由诗句中的字词作为切入点,通过多层次多侧面地深入把握,进而加深对诗句字词的认识,已而来反观全句,再由此而发散引申至下一个字或词,进而对全句生成新的鉴赏体悟。

  依照上述体悟,对“吴楚东南坼”的鉴赏体悟,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作者拓展了读者的时间、空间视域,运用人文地理的观念充实了洞庭湖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二,全句具有明暗两条线索,明写岳阳楼的实际地理位置,暗写吴楚争战的场景,并用一“坼”字将明暗两条线索融为一体。

  其三,“东南”两字,似有指吴楚划分势力范围的意义,进而指吴楚争霸这一历史事件,并由此使此两字具有了一种战争的暴力和霸气的蕴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赏析

  尽管杜甫胸怀大志,但终生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他天宝年间来到长安,由于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入仕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了一个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爆发,他到处流亡,竟然被叛军捕获;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不久弃官西行,辗转来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举家东迁,途中在夔州停留二年,后又漂泊,最终贫病而终。

  他的《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创造于诗人生命的最后阶段,诗作表现了诗人终于实现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登上岳阳楼,尽赏江山美景,而诗人内心仍牵挂国家安危的悲喜交加之情。

  公元765,杜甫的好朋友严武忽然去世,他不得不告别暂时安稳的草堂生活,再次离开成都,带着一家人,乘一叶小舟顺江而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不能自已而写了这首诗,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丽阔大,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相互映衬。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雄伟的。

  首联虚实相映,古今对比,从而大大拓展了了作品的艺术跨度。诗人很小就听说洞庭湖的美名,可是一直到了今天才实现一睹为快的夙愿,看起来写有初次登临名楼之欣喜,实质在于表达早年立下宏图、至今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情。上句为下句铺垫,其最终目的是为下文描摹洞庭湖制造气氛。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书写了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划开了两个大国的边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的漂浮在偌大的湖水中一般。只用了短短的10个字,就把八百里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如此立体的描画出来了,写景如此手笔,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不禁记起了孟浩然的千古佳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杜甫在这里的意境却更为阔大,仿佛整个宇宙都在洞庭湖中浮游飘动,这和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写诗人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怀才不遇的境遇。“亲朋无一字”,由于老朋友严武的突然离世,诗人再次陷入孤助无援, “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没有了物质精神方面的任何支持;“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从夔州携妻带子、贫病交加,漂流在湖北湖南之间,只有一叶扁舟陪伴他们,何处是规程,何时是一个尽头,什么时候才能安顿下来,都是一个未知数,置身于岳阳楼上极目四望,天地苍茫,一片汪洋,更让诗人悲从中来。 “老病有孤舟”一句似乎要人们把关照整个乾坤的视线都集中到这一叶扁舟之上。正如前人所述: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书写诗人眼望国家战乱仍频,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忧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让读者产生无限联想。如果说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高度概括了诗人在京都参加科举、求取功名的不幸经历,那么,此句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契合,“凭轩”与“今上”前后呼应,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但是诗人从来就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谁能想到到头来终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过去的凌云壮志到如今都成了泡影,诗歌里“今”“昔”两个字都有深深的涵义。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美好的江山变成了如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兵荒马乱,诗人凭栏远眺,不禁唏嘘不已,声泪俱下了。

  《登岳阳楼》开阔宏丽的意境千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而这意境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是从诗人的宏伟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不幸遭遇中来。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这样的评论,大意意思是: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写的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的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把笔锋一转,写出了“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的上下衬托起来,匠心独具。天才的诗人,天才的创作,毫无悬念的镇住了后人,从此,谁也不敢再轻易写有关岳阳楼的诗句了。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造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的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诗词的意境。挚爱着国家、人民的诗人杜甫,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眷念着国事民生,即使连自己到处漂泊之时,也不曾忘记家国之忧,《登岳阳楼》以登楼远眺的欣喜始,以国家多难的悲哀结;中间又以静物的阔大和漂泊的痛苦相互映衬。诗人跳动着的赤诚之心,真令人凄悲万分。

相关文章

描写竹子的词语

描写竹子的词语1修竹 秀竹 文竹 斑竹 方竹 紫竹 毛竹 箬竹 竹笋竹节 竹筒 竹枝 竹笠 竹排 竹凳 竹签 竹林 竹丛竹筷 翠竹 楠竹 绿竹 修长 颀长 簇拥 摇曳 竹海挺拔 苍劲 茂盛 婀娜 袅娜...
名著阅读2011-06-07
描写竹子的词语

与子侄书原文及翻译

导语:《与子侄书》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毛先舒写的一封信。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与子侄书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及参考! 原文 年富力强,却涣散精神,肆应于外。多事无益妨有益,将岁月虚过,才情浪掷。及至晓得收拾精...
名著阅读2018-04-08
与子侄书原文及翻译

《蜀道难》原文和译文

蜀道难原文及翻译蜀道难原文《蜀道难》是诗仙李白的作品,全诗展现了蜀道峥嵘、崎岖等奇丽景象,歌咏了蜀地山川的壮秀,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下面小编给 大家带来《蜀道难》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
名著阅读2015-04-04
《蜀道难》原文和译文

三字经中的人物之三皇

度志罚侵泄拇称裘山滩摹T谥泄糯涞敝校度志肥亲钋诚砸锥亩帘局弧!度志啡〔牡浞叮ㄖ泄澄幕奈难А⒗贰⒄苎А⑻煳牡乩怼⑷寺滓謇怼⒅倚⒔谝宓鹊龋悄阒廊志械娜宋镏...
名著阅读2012-07-04
三字经中的人物之三皇

折杨柳原文及翻译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折杨柳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折杨柳 朝代:唐朝|作者: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
名著阅读2019-05-07
折杨柳原文及翻译

《采薇》全文

《采薇》一诗表达的是在保家卫国与成家立业之间激荡的忧-恨-哀的故园之思。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m)止。 靡室靡家,玁(xiǎn)狁(yǔn)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
名著阅读2012-05-08
《采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