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价十倍文言文翻译赏析

马价十倍文言文翻译赏析

  文言文

  有人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翻译

  有个要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我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注释

  1、比:副词,连续地,接连地。(比三旦)

  2、莫:没有谁。(人莫知之)

  3、知:知道,了解。(人莫知之)

  4、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5、旦:天。

  6、立:站立。

  7、于:在。

  8、言:交谈。

  9、愿:希望。

  10、子:代词,代指伯乐。(愿子还而视之)

  11、还:音义通“环”,围绕,转圈子。

  12、顾:回头看。(去而顾之)

  13、一朝之费:一天的'费用;费:这里指费用;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4、乃:就,于是。(乃还而视之)

  15、去:离开。(去而顾之)

  16、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伯乐乃还而视之)

  17、一旦:这里是“一天”的意思。

  启示

  1、就个人的影响力而言,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权威来发现和举荐,权威的赏识认可能很大地提高个人影响力。

  2、就对待权威而言,一方面权威往往精通某一领域并有一定的知名度,应该尊重他们,但另一方面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他们,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3、作为权威人士而言,说话做事都要凭良心,实事求是,要爱惜自己的名誉,不能被贪欲蒙蔽,随便收别人好处而办事。总之,真正好的东西,又得到真正的权威赏识,它的身价就会加倍增长。

  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沛县(今属江苏徐州)人。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相关文章

《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故...
名著阅读2015-08-01
《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岳阳楼记》

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古今异义词 1.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文:古义:写文章 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重点词语解释 1.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
名著阅读2016-09-01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岳阳楼记》

高一语文《劝学》原文及翻译

导语:《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劝学》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劝学原文: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
名著阅读2015-06-09
高一语文《劝学》原文及翻译

师德教育主要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育理论知识的考查内容,虽然所占比重较小,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常以选择题和综合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其内容主要为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
名著阅读2013-06-09
师德教育主要内容

桑茶坑道中的翻译赏析

渡2杩拥乐小肥悄纤问搜钔蚶锏氖鳌4耸栊聪娜战咸镆八叩木吧焊障鹿徽笥辏蘸头纾缓影渡希萋袒ê欤衽埽讳秩境雒髅摹⒑团姆瘴В唤酉吕淳陀尚”啻匆韵履谌荩M阅阌兴镏...
名著阅读2013-04-07
桑茶坑道中的翻译赏析

诗经《关雎》

《关雎》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
名著阅读2018-08-07
诗经《关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