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读书笔记(精简3篇)
《论语 》读书笔记 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四书五经”之一,内容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下面我将分享我在阅读《论语》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我被《论语》中的言行所感染。孔子在书中所表现出的高尚品德和崇高道德标准,让我深感震撼。他在言谈举止中展现出的礼仪、忠诚、诚信等美德,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应有的品质和修养。例如在《学而》篇中“君子不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箴言,启示我们应该追求内在修养,而非外在物质。
其次,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他强调“教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人们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完善自我。这种对教育的推崇,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激励着我不断追求知识和提升自我。
最后,我在《论语》中也找到了许多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例如在《子路》篇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鲜矣仁”等语句,提醒我们在言行举止中要注重真诚和善意,不应只注重表面的修饰和虚伪。这些智慧之言,对当代社会中人们的处世态度和处事方式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论语》,我不仅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道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借鉴《论语》中的智慧,不断提升自我,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论语 》读书笔记 篇二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圣人之言”,其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不仅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和感悟。
首先,我被《论语》中所体现的“仁”的思想深深吸引。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仁”的价值观。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发扬博爱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仁”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也引导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其次,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孔子对修身养性的重视。他提倡“学而优则仕”,强调要不断学习、修身、修德,以提升自我,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这种强调修身养性的思想,对我们在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激励我们不断追求进步,提高自我修养。
最后,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也被其中的“礼”的思想所感动。孔子认为“礼”是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主张要遵守礼法规范,维护社会和谐。这种强调礼貌和规范的思想,对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也提醒我们要注重礼貌和修养,不断完善自我。
通过阅读《论语》,我不仅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其中找到了许多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和启示。我深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借鉴《论语》中的智慧,不断提升自我,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论语 》读书笔记 篇三
《论语 》读书笔记
范文一
今天,我读了《论语》的第二章,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 》读书笔记
。因为这句话,我便思索了起来:君子两字在过去是指身份地位高贵的人,小人在过去则是指身份地位低贱的人。而孔子却将这君子与小人重新定义了,现在很多时候君子都是指品行高尚的人,小人则是指品行低下的人。所以我们只要正大光明,就是君子,小人则相对阴暗一些,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大大方
方去做人,而不应该鬼鬼祟祟去做人。周而不比,是指合群而不偏私,比而不周指小人总是疏远大家,几个人混在一起,像个小圈子,就像我们班有些同学也是如此,组成小圈子是没什么错,可是如果整天在小圈子里阴暗地对别的同学说长道短, 是非,这种行为就是小人了。
这些便是我的理解,很清楚,我是要做君子的,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随便讲别人的是非。
范文二
初读《论语》,或是无法参透,或是略有所悟,或是心有灵犀,但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那种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方法,那种谦谦君子之风,却总能让我心存快慰,欲罢不能。于是不止一遍地读她,品她,悟她,尽管只是片言只语,但字字珠玑,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或睿智从容,如天之辽远;或纵横开阖,如飞瀑流泻;或恬静悠然,若和风习习……面对《论语》,我犹如面对一位巨人——从古至今,它的精深博大,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我边读边记,边记边思,在品味与欣赏中,我像一株干渴已久的禾苗,忽然遇到了一场痛快淋漓的甘霖,舒枝展叶贪婪地汲取其中的养料。越走近孔子,愈发感觉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透过文字,我和智者正面晤对,聆听他“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的教育主张……
读《论语》,令我感念至深的当属孔子的“学而不厌”。孔子“学富五车”,却一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用行动践行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资料共享平台
《《论语 》读书笔记》()。这些教育思想激励了无数教师,也照亮了无数心灵。孔子的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的治学态度吗?再想想自己,虽然也很敬业,无日不在思索如何使学生的学业更加进步,但是却很少从“学”上下功夫,以至事倍功半,职业倦怠感日增。其实,我们的教育生活本可以达到一种清风朗月、高山流水的境界。学”以教之始,只需我们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向前人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我们就会发现那“潺潺小溪、绿草茵茵”的精神家园。正所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了。读《论语》,让我心灵震颤的当属孔子的“诲人不倦”。他的“有教无类”令人感动,也让人倍感温暖。《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孔子对其学生颜回的观察:“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正是在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他们因材施教。的确如此,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作为教师,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方能“因材施教”。于是我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走进学生心灵,开展“周记对话”,健全“班级档案”,开展“教师赠言”,开设“心语班刊”,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呵护,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诲人不倦”的大乐!“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历代师生关系的典范,他们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则是像朋友。正是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熏染下,孔子10年弘道,诲人不倦,终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应成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应成为我们的为师之道啊!
“书香能致远”,的确如此!读《论语》,为人师,就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从容的心态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灵,用经典的睿智之语指引前行的方向。为人师,读《论语》,让我更确信:做好教师这一职业工作,必须用爱播种,用心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