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推荐6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法是一个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概念,因此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这一概念。下面我将分享一份针对小学生的除法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除法的概念和符号。
2. 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3. 能够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除法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除法的运算方法。
3.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除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游戏引入除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简单介绍除法的定义和符号,并通过图示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3. 讲解除法的运算方法:逐步介绍除法的运算步骤,如如何找商、如何进行除法运算等。
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应用:设计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除法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情景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除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 组合教学法: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示范、练习等,让学生全面掌握除法的知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初步认识除法这一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希望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二
除法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们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并能够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除法的概念和符号。
2. 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3. 能够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除法的定义和性质。
2. 除法的运算步骤。
3. 生活中的除法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故事或情景引入除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除法的定义和符号,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
3. 运算方法:逐步介绍除法的运算步骤,如如何找商、如何进行除法运算等。
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应用: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情景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除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 合作学习法:设计小组活动或合作任务,让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初步认识除法这一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希望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预习新课
1、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分?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完成。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xx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出示预习单:预习第13页例4:
1: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每盘应放几支?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能表示出来吗?
2:说出自己所写算式的含义。
3:写出的算式怎样读?中间的符号叫什么?
二、自我检测
学生预习完后,多媒体出示检测题,学生在练习本上自我检测。
(一)读一读
12÷3=416÷4=418÷2=9
(二)算一算、说一说。
10条鱼,每个鱼缸放2条,需要几个鱼缸?
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熊,每个小熊分几个?列式解答。
学生预习和检测的过程教师不断巡视,发现问题以待解决。
三、交流问题
1、学生说一说在预习和自我检测中遇到的困惑及不会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解答,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2、如学生未有问题,教师结合巡视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问:
什么情况下要用除法列式计算?(平均分时,知道总数,份数,求每份数。)
四、教师讲评明确知识
针对交流进行引导:
1、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2、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针对性作业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培养会学习、乐学习、敢于表达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步:准备练习(情境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你们都学会了吗?好,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热热身。请看大屏幕——讲述游戏规则:
请出每组4号回答问题,答对加2分,答错本组同学补充,只加1分。
请出参赛选手。答题。1号加分。
第二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
是啊,小熊猫很高兴地把竹笋平均分给了4位小伙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难题了,需要好朋友来帮助,谁愿意做它的好朋友?(我)
大家真有爱心,可是要想帮助它解决问题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知识,要学吗?(要)
请看大屏幕——小熊猫就是被这6道题难住的,不过,你先别急,答案就藏在书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请把它圈起来,就可以帮助小熊猫了,开始吧!
读一读数学书13页例4,并思考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学具代替竹笋试着分一分,到底每盘应放()个?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平均分的过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4、想一想,12、4、3分别表示什么?
5、你觉得除号怎么写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6、你会读这个算式吗?试着再读一读其它算式,如15页第1题。
第三步: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活动规则:
1、与小组同学分享你的收获,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弄明白后别忘了说声“谢谢”。小组每人都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小组同学都发言的加合作学习分——5分。
老师巡视。
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哪道题有问题?准备几号发言。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抽签决定选题,推荐几号答题加几分,答错扣相应的分数,本组同学补充加1分。
谢谢可爱的孩子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地帮助小熊猫解决了问题,不过,常老师想把这道题难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战吗?(敢)
请看大屏幕——抢答开始。
第四步:教师点拨讲解
你们太棒了!从这些题中我们发现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它就表示平均分,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你们学会了吗?
第五步:第二次尝试练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环节——自我挑战本领强
比赛规则:
老师摇号选答题人,为了我们小组的荣誉,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呀!自选题目,答对加相应分值。答错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加1分。
悄悄告诉你,老师的考题就藏在13页做一做1、2题和15页2、3题,自己先在书上答题,好好准备一下!
答题——巡视——摇号——选题——加分
我们看看各个小组都得了多少分?
虽然各组获得的分数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师为你们骄傲,最后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争做小组中最受欢迎的人!有信心吗?我期待着你的进步!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熊猫分竹笋”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熊猫卡通图片、竹笋卡通图片、盘子卡通图片、除法算式卡片、智慧星、红花、太阳花。
四、教学步骤
(一)、设计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边讲边出示情境图)
师:小朋友们,谁知道我们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嗯,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问题:京京是一只十分可爱的熊猫。(贴出熊猫卡通图片)它十分好客,今天京京就要请好朋友们来它家做客。于是,一大早京京就起床去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贴出竹笋卡片),它要把这些美味的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吃。瞧!它的朋友华华、盼盼、亮亮、红红来了(依次出示熊猫卡通图片)。可是,京京该怎样把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呢?
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京京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京京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对,咱们班的小朋友真棒!谁愿意上台帮京京分一分?(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师:谁和他分的方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京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我可以告诉大家,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种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除法)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的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生:是。
师:那么,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叫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学生连写,教师巡视)
师:我们已经会写除号了,那么要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首先,我们先看分几个竹笋?
生:12个。
师:那么,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前面。分成了几份?
生:4份。
师: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后面,每盘放几个?
生:3个。
师:最后把“3”写在等号后面。
(板书:12÷4=3)
师:这个除法算式就读作12除以4等于3。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三)、挑战园地
师:好,我欢迎大家进入“挑战园地”。
1.第一关“魔法卡片”。(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题)
出示算式卡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老师奖励红花一朵。
2.第二关“小帮手”(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2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熊分苹果的情境图)
师:谁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6个苹果平均分给两只小熊,每只分3个,平均分勇除法计算。
师:嗯,你说得棒极了,真了不起!老师要颁发给你一枚智慧星。其他小朋友表现得也很出色,大家共同帮助了两只小熊,解决了它们的难题,老师也为你们每人发一朵“助人为乐的太阳花”。
3.第三关“分西瓜”。(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3题)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出示多媒体课件)
生:题目要求写除法算式,只有平均分才能用除法。图上一共有10个西瓜,两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放5个西瓜,列成算式是10÷2=5
师:如果不让你列除法算式,不动手摆,你还有其他分西瓜的方法吗?
(学生列举方法,教师点评)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师设置的三道关卡已全部通过。我宣布我们班的全体同学,挑战成功!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并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学习除法,希望大家能够像今天一样表现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