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优选3篇)
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 篇一
《乡愁》是一首描写乡愁情感的经典诗歌,通过对乡愁的描绘,引发了人们对家乡、对过去的思考和回忆。在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课程中,学生将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深入了解乡愁的内涵,培养对家乡、对亲情的感恩之情。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一堂关于《乡愁》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乡愁》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胡兰成的创作背景;
2.理解乡愁的内涵,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家乡、对亲情的感恩之心,引导学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二、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2.学习诗歌:逐句解读《乡愁》,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4.创作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散文或诗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家乡风景视频,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自己眼中的家乡。
2.学习诗歌:带领学生阅读《乡愁》,讲解生词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家乡的感受,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4.创作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撰写自己的家乡散文或诗歌。
5.展示成果: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分享感受。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乡愁》这首诗歌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乡愁的内涵,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 篇二
《乡愁》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唤起了读者对家乡的共鸣。在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乡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下面我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一堂关于《乡愁》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乡愁》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胡兰成的创作意图;
2.理解乡愁的内涵,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引导学生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引起学生对家乡的回忆和情感共鸣。
2.学习诗歌:逐句解读《乡愁》,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情感体验:播放相关音乐或视频,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感受家乡的美好。
4.表达活动:组织学生表达对家乡的情感,可以是朗诵、画画、写作等形式。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家乡风景视频,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家乡的美好。
2.学习诗歌:带领学生阅读《乡愁》,讲解生词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情感体验:播放家乡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家乡的气息和情感。
4.表达活动: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情感,老师在一旁指导和点评。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家乡美好的同时,深入理解《乡愁》这首诗歌的内涵,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同时,通过情感体验和表达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愿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感受到家乡的美好,珍惜眼前的时光,铭记心中的乡愁。
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 篇三
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乡愁》。
2、学习“知人论世、揣摩意象”的学诗方法,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反复朗读。
1、师: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在王安石的笔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乡愁就是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在王维的笔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乡愁又成了那一树令人牵肠挂肚的梅花。那么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眼里 ,乡愁又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初识作者。(出示课件,齐读作者简介)
3、请大家自由朗读《乡愁》这首诗。注意,仔细地读上一遍,力争读得字正腔圆。
4、指名读。学生以“准确流利、字正腔圆”的标准评价。
5、师: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而且还要注意句子的重音、节奏和语气,要读出诗的味道来。
师范读。学生划节奏。学生评价(“节奏、语调”)。
6、学生自由读,读出“诗的味道”。齐读诗歌。
二、授之以渔,体会诗情。
1、讲授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方法
⑴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生活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客观的理解作品。
如:王维 喜好信奉佛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杜甫 安史之乱之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⑵揣摩意象 诗人把情感往往寄寓在具体的物体景象上面,这种“寄情思于物象”的表意之象叫做诗的“意象”。学诗就要揣摩“意象”。
2、这首诗有四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人生的哪四个阶段?内容上是什么顺序?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时间顺序)
诗人把人生这四个阶段的“乡愁”分别寄托在哪些具体的意象上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乡愁呢,让我们“知人论世”,进一步了解诗人余光中。
⑴出示诗人的生平资料。指名读资料。
(2)师:“距离”产生乡愁,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说说这四节诗分别写出了怎样的“距离”,怎样的情景?
同桌讨论,交流。
(“这——那、外——里”)
(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4、作者把乡愁寄托在这些意象上,那么每一个意象背后有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怎样的场景?
播放余光中的朗读。请大家想象“乡愁”的画面。
⑴想象“盼望家信,收到家信”的画面。出示《梅雨笺》。品味“小小的”。
(2)想象“身在异国,思念妻子,紧攥船票”的画面。品味“窄窄的”。
(3)想象“清明祭母,回忆母亲战乱中呵护独子” 的画面,诗人可能会回忆起什么?品味“矮矮的”。
(4)想象“遥望大陆,故国入梦,落叶归根” 的画面。品味“浅浅的”。(1972年——1982年——1993年——2003年,望了一年又一年,海峡虽浅,阻隔的却是游子深沉的故国之思啊,正如于右任在《望大陆》中所写“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半个世纪后,诗人才回到了故乡。)
(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丈夫对妻子的深情——儿子对慈母的追念——对故土的眷念)
5、师:“乡愁”使我们想起母亲温暖的怀抱,爱人那甜蜜的.笑容,故乡那芬芳的回忆,想起江南、乌篷船、水乡,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烟柳画桥、长亭短亭的地方,这就是余光中的故乡。
请带着感情齐读《乡愁》。
6、本诗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乡愁”有何不同?同桌讨论,交流。
(1)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这仅仅是个人的思乡之愁吗?诗的前三节都是女性,最后一节是祖国这个“大母亲”。)
(2)出示余光中的话,体会“家国之思”“对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
(3)师小结:诗人自幼受唐诗宋词的熏陶,中华文化对所有的“龙族”都有着无法摆脱和割舍的影响,只要坚守祖国文化的精华,就没有离开祖国。《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这就是“家国之思” 就是“中国情结”啊。
三、探究诗歌之美。
1、这首诗就像一位古典美人,有她独特的美,同桌讨论这首诗美在什么地方?
(可从情感、结构、音律等方面考虑。)
2、交流。 故国故园情——情感美 结构整齐——结构美
音韵和谐,叠词、押韵——音乐美
师:本诗有《诗经》一样的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旋律,读之朗朗上口。
四、拓展练习。
1、余光中还有一首写“乡愁”的诗,可以和本诗并称姊妹篇。
出示《乡愁四韵》。师生对读。
2、乡愁是你我普遍的情感,有父母的地方有乡愁,有家园的地方有乡愁,有童年记忆的地方有乡愁。请大家仿写几句诗,表达自己的乡愁。
(1)出示“示例”。配乐《乡愁四韵》。学生仿写诗。
(2)交流欣赏。
3、作业。背诵《乡愁》。
附:板书设计
方法——知人论世 揣摩意象
小时候 小小的 邮票——母子分离——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长大后 窄窄的 船票——夫妻分离——丈夫对妻子的深情 故乡之思
后 来 矮矮的 坟墓——母子死别——儿子对慈母的追念
现 在 浅浅的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故土的眷念 家国之思
情感美 结构美 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