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化学选修4《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1节《水溶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经典3篇】
鲁科版化学选修4《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1节《水溶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在化学教学中,水溶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学生需要了解溶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等基本概念。因此,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将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水溶液的形成和特性。
首先,我将通过实验的方式展示溶解过程。我将准备一些溶质和溶剂,让学生亲自操作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溶解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溶液形成的认识。
其次,我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播放一些有关水溶液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看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了解不同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特性。同时,我将结合视频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水溶液的应用领域,拓展学生对水溶液的认识。
此外,我还将设计一些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将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例如“为什么海水是咸的?”,“为什么糖水能够固化成糖果?”等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交流彼此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对水溶液的理解能力。
最后,我将设计一个实践操作的环节。我将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亲自感受溶解的过程,巩固对水溶液的理解。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水溶液的形成和特性,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鲁科版化学选修4《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1节《水溶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水溶液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来理解水溶液的形成和特性。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将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水溶液的知识。
首先,我将设计一个“溶解实验”。我将准备一些常见的溶质和溶剂,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亲自体验溶解的过程,从而更直观地理解水溶液的形成过程。
其次,我将设计一个“水溶液的特性讨论”环节。我将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例如“为什么盐水的煮沸点比纯水高?”,“为什么糖水的密度比水大?”等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交流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对水溶液的理解能力。
此外,我还将通过展示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播放有关水溶液的实验视频。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了解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加深对水溶液的认识。
最后,我将设计一个“水溶液的应用实验”。我将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探讨其应用领域。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水溶液的形成和特性,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鲁科版化学选修4《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1节《水溶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鲁科版化学选修4《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1节《水溶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标分析
1.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2. 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句的行为动词为“知道”“了解”,意为“学生能够描述出、说出、辨认出、区分出、比较出”就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内容以化学反应中可逆反应、化学平衡为基础,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原有认识能在这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水的电离教学把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究都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说,水的电离的原理是学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及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对测定溶液pH的方法的要求层级相对提高,对于pH的计算,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够进行简单计算”,那么在这个要求下,结合高考考点要求,将pH计算分为4类进行计算。另外,通过课下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要让学生体验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能举例说明。
(二)教材分析
第1课时主要解决3个问题: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
只有认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 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学生了解在室温时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其[H+]与[OH -]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 。在酸性溶液中,不是没有OH - ,而是其中的[H+]> [OH -];在碱性溶液中,不是没有H+,而是其中[H+]< [OH -];在中性溶液中,并不是没有H+和OH -,而是[H+]= [OH -],最终引领学生理清溶液中H+浓度与OH -浓度的关系,明白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第2课时主要探讨pH的测定、应用及计算。教材上只是简单涉及pH计算公式以及一个典型例题展示溶液pH计算过程,没有进一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溶液该如何进行计算。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总结规律,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一般实例一步步揭示pH计算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
1. 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具备了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备了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总结规律、提炼观点的能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基础。
2. 学习障碍点分析
(1)水的离子积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区别。
(2)酸、碱溶液中H+ 和OH -的来源。
(3)对pH的计算公式应用不灵活。
二、教学目标及评价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的研讨,学生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
2. 通过对课本中提供的表格的一系列变型以及对一系列问题探究,学生能利用Kw计算溶液中[H+]或[OH-], 理清H+或OH-的来源,归纳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二)评价设计
目标1评价:学生能根据设计问题,计算常温下Kw;根据提供数据,归纳温度对水的电离的影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加酸、碱对水的电离的影响;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1。
目标2评价: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回答设计的问题,总结规律。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2。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因为有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第1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难度相对较小,可以通过设置与化学平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方式自主学习。
第2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较抽象,特别是酸碱溶液中H+或OH-的来源,是本课时最大的教学难点。
这部分采用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对课本上基础表格进行一系列变型,每一个变型表格跟进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实现思维上的碰撞,用具体数据解决抽象原理。
四、教学过程
详细请见附件
五、教学反思
1. 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认识方式的建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去认识水的电离平衡、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上注重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教学处理时注意概念的层次性。
水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是物质, ①根据水是一种弱电解质的事实,进行交流和讨论,课堂中采用层层递进教学法,形成知识规律。②溶液的酸碱性与pH,本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课堂上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
2.课堂生成:
问题一:室温下,稀的酸或者碱溶液,水的离子积是由水电离出来的[H+]和[OH-]乘积,还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H+]和[OH-]的乘积?
解析:水的离子积也适用于稀溶液,对于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但最初推算离子积是从纯水出发的。
问题二:加入金属钠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为什么不是升高温度正向移动或者生成NaOH而使其逆向移动?
解析:分析水与金属钠反应忽略,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Na消耗H+对水的电离平衡起促进作用。
3. 同伴点评:
①以问题驱动课堂,体现了深入研究新课标,问题设计合理,注意层次性,注重细节的处理。
②注重小组合作,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容量适中,结构紧凑。重视落实,课堂练习针对性强。
③教师教态自然,板书清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备课充分、详细。
④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热烈,有效。
⑤学习目标、对应的目标评价细化并分别呈现,使整堂课的思路更清晰。
4.思考感悟:
本节课中亮点有两个,一是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重视认知的构建过程,如溶液酸碱性的得出,举了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H+]、[OH -],让学生自己归纳溶液中酸碱性的判断。由于非常扎实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的得出[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二是习题定位准确,对教材的处理独具匠心,题目还能折射出对pH的一些细节方面的理解。比如pH=6的溶液一定是酸性吗?不仅说明了pH要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同时还说明了[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
不足之处,本节课有三处利用小组讨论,学生参与意识强,讨论热烈,但是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要求不够明确,指导不够到位。
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今后教学中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互动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化学学习思想,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