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学反思(精选12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乙己》教学反思(精选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乙己》教学反思 篇1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意料之外:超常的发挥(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处理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奇怪的是当学生有超常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漠然处置,甚至冷言相对。为何?因为教师在过分地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终极目标仍旧是让学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最多的知识”。教师的法宝(知识)怎会有错?但是最具讽刺的事实是,结果恰恰截然相反,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多了,语文成绩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阅读的现状更是让人担忧。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已经使语文这门学科失去了她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我在一节公开课上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平台。如:学生在回答孔乙己两次出场哪一次给自己印象深的问题时,有说第一次的,也有说第二次的,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自圆其说;在对孔乙己语言的赏析时,各抒己见,发言非常精彩。学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教学内容上,经反复研读课文,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从整体上说,我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在教学方法上,我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不是不须的就不使用多媒体技术。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实现对小说主人公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感悟、联想、表达。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学生自由寻找文章内其他赏析点的环节,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评价上,我对学生一贯倾向于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一贯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思路,不可谓没有竭力考虑到学生,不可谓没有精心,精细。然而,当一个学生在回答“你读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有何感受?”时,非常激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感到很冷!……”好一个“冷”字!我心里一惊,虽禁不住赞叹,但是我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从容的,按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这节课的“任务”。本应拍手叫绝的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应是师生共赴的一次美丽的约会就此擦肩而过!如果我此刻抛开“我”的“设计”,按学生的思路做调整,就一定会是一次精彩的对话!

  由此,我想了许多。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日常教学中屡屡发生的类似的现象,已经到了反省和必须改变的时候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国画的“留白”和书法的“飞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写意的美。这是西洋画所无法比拟的。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实写,也应有虚写,有实笔也应有虚笔一样。实与虚的互补,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语文课又何尝不应该是这样呢?语文学科的确定性的一面我们应该重视,但是她的不确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

  连绵不绝的大山给人巍峨的美感,而山谷中的小溪与野花同样沁人心脾,美不胜收。教师在课堂上的“冷漠”,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学生的生命意识的教学,非但不能教给学生语文的知识技能方面的东西,反而更不可能教会学生认识和懂得语文学科中所闪现的人文人性的美,认识和懂得文学与人生的审美价值,更不能体验到阅读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有识之士已呼吁了多年,然而现状不容乐观。因为观念不改变,现状永远也不会改变。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学生的学法才会有所改善。在课堂上留有“空白”,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乃至终身发展等都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期待那一次次美丽的约会!

  《孔乙己》教学反思 篇2

  一、背景

  这是一堂阅读课,教学任务是从孔已己的细节描写中体味其性格特点。此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惑:孔已己很穷,又好吃懒做,出于生存需要,只得去偷。但他为什么不偷别的诸如衣服钱财等,而偏偏选择了偷书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话题激发了大家的兴趣。而且直觉告诉我,这是个深入挖掘文本的挈机,如何利用学生抛出的这块砖引出文本中更深层次的蕴涵着的那块玉,是教师作为引导者所必须做到的。趁着学生讨论之际,我迅速整理着思路,以期使这条线成为较流畅的抛物线。

  二、共同生成过程

  师: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遭社会凉薄的人,他悲凉的一生与偷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因穷困潦倒又好吃懒做而偷,因偷而遭打,因偷而受人嘲笑,又因偷而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失去了站立的资格。其实,作为一个多余人,窘迫的孔已己在求生存的夹缝中需要很多必须品,很多东西都可以是他偷窃的对象,我们先找找看,孔已己不偷书还能偷哪些?

  生:钱。这应该是毫无疑问了,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生:书。因为我想孔已己应该很喜欢读书,因为书上说他写得一手好字、满嘴之乎者也、茴香斗的茴字有四个写法,虽然这些书读了也没什么用。我估计孔已己家没有好书,而书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是精神粮食。

  生:酒。因为酒是孔已己的命根子。文中提到,他最后无法行走以致穷途末路时,他生命里的最后一次挣扎是摸出四文钱,放在我的手里,换了酒喝完后,便又在旁人的谈笑声中,坐着用这双手慢慢走去了。都这样子了,还忘不了酒。

  生:一件长衫。孔已己显然很看重他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我们刚才也说了,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孔已己舍不得将它脱下来洗一洗,更舍不得将它换掉。

  师:这么多物品都是孔已己所必须的。孔已己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忠实追随者、受害者,他一不偷钱,二不偷财,只偷书。孔乙己之所以选择偷书,绝不是偶然的。我们能从书上为孔已己的窃书找到充分的理由吗?

  生:我想这与孔已己自欺欺人的个性是分不开的。因为当别人嘲笑孔已己我昨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已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孔已己认为即使是偷书,因为与读书人沾边,也算不得偷。

  师:确实,在世人的眼中,贼不是个好听的字眼儿。贼,偷窃者,世人鄙称三只手也。凡正人君子,都不愿自己的声名与贼字沾边儿,但如果是雅贼,那又当别论了,他和鼠窃狗盗之辈不可同口而语。孔乙己千方百计将自己划归至雅贼之类,以维护读书人的面子。所以面对别人的取笑,他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生:孔乙己终其一生追求不懈的是功名,但胡须花白的孔乙己最终与功名无缘,这无疑成了孔乙己心头的疤,稍有触摸,便揪心地痛。所以当大家嘲笑他为何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时,孔乙己由刚刚的不屑置辩到颓唐不安、脸色变灰。同是读书人,凭什么丁举人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而自己却是酒客的笑料。既然范进50岁可以中举,中举后乡绅一反常态对他百般讨好,自己当然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读书人的身份和终极追求。但自己没钱买书,又想干体力活,只能去窃书,当然也顺便解决生存问题,一举两得。

  生:孔已己之所以将自己的行为称为窃书而不是偷书,他想通过咬文嚼字,使没有文化的取笑者犯糊涂,不使自己那么难堪。

  另一生补充:古人所说的窃书,一般不是指偷书,而是指私自看或悄悄读别人的书。我前几天看过这样一个材料,韩愈少年好学,但家贫没有书,乃求入集贤为书写吏,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孔乙己所说的窃书,应当指这个。孔乙己之所以选择偷书,其实是想偷换概念以便事发后引经据典,将古今窃书混淆起来,掩饰自己不光彩的行为。

  师:以上理由都非常充分,但孔已己真的是如此龌龊之人吗,偷了东西还想抵赖?我们再读课文。

  生:其实孔已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惯偷,他的性格还是挺诚实的。因为书中写道: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已己的名字。但是他又不想干其他粗活,为了生存,只得偷些在他看来无伤大雅的笔墨纸砚。所以他还是蛮可怜的。

  师:很好。孔已己还有其他好品行吗?

  生:他将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吃,说明他很善良。

  生:他教我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说明他很热心。

  师:确实,孔已己这个被社会凉薄的读书人,由于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沦为了一个多余人。他诚实却偷别人的书,他善良却好吃懒做,他热衷功名又麻木不仁。这样一个人,注定了被社会吃掉的命运。所以鲁迅对孔已己这个人物,既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那是慈父对不上进儿子的复杂感情。

  三、反思

  学生提的问题有时看似不着边际,然而加以引导,就成了燎原的星星之火。但是燎原不是天马行空,教师在引导时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是解读文本的根本。在新课程课堂上创新入魔是一种病态的课堂,不信请看由此而衍生出的诸如创造性阅读、补白式阅读、故事新编式阅读等新形式。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课程课堂上,老师扇情鼓动,学生十八般武艺用将出来应和,语文课堂成了一调味瓶,语文课也在创新外衣的掩盖下被调成了音乐课、美术课、表演课、社会课,甚至法庭课,惟独缺了语文这一味。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创新活动由于离开了文本而信马由缰,学生只能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失去了对语言进行涵泳和浸润的机会。

  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为了达到创新效果,将《孔已己》课堂设计成道德法庭,孔已己为原告,丁举人为被告,控辩双方在丁举人是否是凶手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争得面红耳赤,学生扮演的法官觉得双方都有理而一筹莫展,最后灵机一动宣布本法官难断这个案子而草草收场。教师的这种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追求所谓的创新,是对文本的一种亵渎。于是乎,有的学生读《愚公移山》读出了愚公真愚,因为愚公不会灵活变通,不会采取科学方法;读《皇帝的新装》读出了两个骗子真聪明,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竟然畅通无阻,令人佩服;读《背影》读出了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爬站台属于违反交通规则。如此解读文本,还美其名曰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真叫人哭笑不得。其实,创新也好,拓展延伸也好,说到底,都必须源于文本,再回到文本。脱了文本的创新,创新有多远,离语文就有多远。

  《孔乙己》教学反思 篇3

  经过反思再次教学本节内容,我努力为学生提供或创设这样一种氛围和情境,结果学生的积极性真地被激活了,对他们在学生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探究的热情和他们各自富有创意的问答、评价,我虽有所预料,但还是颇为意外。及至后来,他们的思维如潮水般奔涌、跳跃,他们的潜能如被唤醒般释放,我更是受到一种震撼。

  1、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因“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从字词入手,再到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宏观把握全文,由点到面,循序渐进。使思维与语言实现最佳的整合。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更能使学生得到感性思考与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和语言展示与情感交融的成功化验,最终使学生答出理性,问出个性,更上一层楼。

  2、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知识的汲取,方法的选择、提问,切入口的转换方面富有收获,为发言者提供一个丰富的知识精神家园。营造竞争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合作是基础,竞争是高潮,学生个体的思维互动起来,课堂变成了战场,学生唇枪舌战,互不相让,思维能力强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强了。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积极实践、自主反思,进一步探索、创新,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完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孔乙己》教学反思 篇4

  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发言精彩纷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和结合文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是本课的亮点。

  课堂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师生共同追求完全投入状态的教学这一基本观点。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师生所得所悟的解读与交流中,较好地完成了经典语言的输入、作品情感的浸润,也产生了一些“高峰对话”。如,学生从衣着角度看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时,“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已经丧失了穿长衫的能力,他连最后一点自欺欺人的维持个人尊严的能力都没有了,他失去了他唯一的精神依托。一个精神已死的人,是没有活路的。

  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前,我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在文章中划出人物描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结局。二是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就孔乙己的结局写作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课上,重视对话与生成,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课后,布置拓展阅读,带着对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进《范进中举》。本课教学从探究问题开始,到产生新问题结束,自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二是宏观设计问题。从宏观上讲,本课教学重视小说学法指导和阅读思维训练。根据小说特点以人物研究为核心,从人物看社会。怎么看呢?先根据人物遭遇,从现象看;再探究内在原因,从本质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观处理问题。其中,第一是重视营造沉浸的氛围。教学从听、读开始,以听、读结束,中间将听、说、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对人物结局的探究这一主要问题贯穿全课。第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章。主要问题有两个:(1)孔乙己必死无疑吗(悲剧的必然性)?(2)悲剧由谁造成?三是重视角色体验。教学中安排学生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孔乙己,设想弥留之际的孔乙己想起周围一切时,会想到什么,对他临死造成最大冲击。

  《孔乙己》教学反思 篇5

  在读《孔乙己》的时候,我抛除了脑海中所有的成见,与文章“坦诚相见”,一读仿佛见其人,二读仿佛有所感,三读仿佛有所悟,但只是“仿佛”而已,面对经典,有时我会窒闷无语,大约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吧。后来一则材料进入了我的视野,据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他创作《孔乙己》的动机,“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读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语,似醍醐灌顶。

  可是于教学而言,“意会”仅仅是第一步,我还必须要“言传”,教师永远做不了孤胆英雄,因为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指导着学生去夺取全面的胜利。如何“言传”呢?我想第一步还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引导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孔乙己苦在哪儿?社会怎么薄凉的?于是授课过程中以情境再现为目的有了大量的演读、模拟,这个过程中注重了课文的朗读与语言的品味,并顺势对语言文字背后的“语言”进行了必要挖掘。为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设计的适当位置设置了几个“触发点”,一是导入,暗示科举制度,二是认识咸亨酒店的酒客的等级,三是体会丁举人与孔乙己同是读圣贤书同样形成了扭曲人格,四是让学生思考作者呐喊什么。就课堂效果而言,在品语言、现情节的过程中,学生由“笑”转为“不笑”,现场由“快活的空气”转为“肃穆的气氛”。

  但这样的教学设计天然的特点就是把“我的理解教给学生”,这样做显然会让许多人再次陷入迷茫:这没让学生自主,这没让学生合作,这没让学生探究,甚至这也没有传授什么方法,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是啊,学生学到了什么?我也想问问听课的学生,但我没有机会,45分钟的相遇仅仅是一次偶然,对学生而言,我的确是个过客。

  关于教学设计过紧与过松的问题还在困惑着我:过紧就会限制学生的课堂生成,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有控制的痕迹;过松就会导致自由散漫、左右出击的被动局面,并由此导致学习的低效和思维的浮浅。到底怎样做才是恰当的平衡?

  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尊鲁迅塑像,那是我到上海讲《阿长与<山海经>》之后鲁迅纪念馆的馈赠,此刻,先生正注视着我,我不知道我讲的课是否道出了先生的心声,最后只能感慨一句:道不尽的《孔乙己》啊!

  《孔乙己》教学反思 篇6

  重点回顾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导入从复习入手,第一课时已经分析过了社会环境的描写,首先要求学生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这是上节课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难度也不高,这样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已有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也符合认识论的规律。在学生复述完毕后教师明确:两种顾客,两个阶级,严重对立,壁垒森严。引出孔乙己的出场。

  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发学生的争论:它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在争论中认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接下来,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探究话题展开讨论。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备课的一着“险棋”。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在他所作的小说里,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孔乙己这个人物可三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讲的东西太多了,一节课里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对稿纸上“涂鸦”的几个话题:“从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与酒”、“说说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为何总被打”、“孔乙己与读书”……我“灵机一动”,不如把这些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讨论。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和理解效果,公开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出示以上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之一,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作文”。(当然,为了保证第二天上课的真实性,我没有让学生知道课堂上要讨论的环节,也没有告诉学生有老师来听课)作业虽然布置了,可上课前我还是捏了一把汗,学生准备得怎么样了呢?他们的表现的好坏可是从根本上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与否啊!

  讨论开始了,写作同一话题的学生相对集中,组成了一个个讨论小组,交流、讨论、互为补充,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后推举一位代表发言。行间巡视,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拿出准备的“小作文”,字数还不少,不错。再看,呀,居然辩得头头是道,我心头窃喜,忍不住加入其中……

  交流发言开始了,学生的发言彻底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精彩的发言不时激发出阵阵掌声。虽然有些发言稍显稚嫩,但明显看出,学生是精心准备的。

  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本来我也精心准备了一篇《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作为“压轴戏”的,可最后时间竟然没有允许我将它说完,但我不遗憾,因为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孔乙己》教学反思 篇7

  《孔乙己》是一篇“老课文”了。下面,就用一种“反思”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感受与思考吧。

  1、布局精巧。它没有一个中心情节贯穿始终,而是充分体现出“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展现、命运起伏是构思的重点。

  2、小说开头便描述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3、以“笑”贯穿全文。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根据以上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也就忽略对情节的分析,而考虑以“人”为中心,设计三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结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个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课时通过对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这一情节高潮的分析,领会封建制度的罪恶不仅仅在于摧残了孔乙己,还扭曲了丁举人以及周围的群众,最后总结归纳全文。

  回顾整个备课的过程,不“搬”教参也没有刻意“避开”教参,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收获的快乐。阅读之前还想着如何设计出“新”的教法,但在阅读后却仿佛忘记了这一点,教学设计也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确定的,没有刻意编排 。

  《孔乙己》教学反思 篇8

  读罢《孔乙己》,掩卷深思,不禁为孔乙己的悲剧人生感到痛惜——一个饱读诗书的善良读书人,最后竟然被社会无情地抛弃,逐渐走向自我毁灭。然而仔细研读课文,深刻剖析孔乙己的怪异扭曲性格之后,断定孔乙己悲惨的命运又是必然的。他那怪异扭曲的性格是促成他悲剧命运的根本因素。

  一、迂腐,硬摆读书人的架子。

  孔乙己最根本的特征是一个词:“迂俯”。他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出“迂俯”。他说话、做事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到处以“读书人”自居,乱摆“读书人”的臭架子。“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有九文大钱时,炫耀地“排出”,只有四文钱时,沮丧地“摸出”。孩子们看热闹时,分的豆是“一人一颗”,可怜极了!而孩子们望碟子时,“他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害怕孩子们哄抢。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似乎读书人所做的一切全高人一等。酒客取笑他被打断了腿时,却说是“跌断,跌,跌……”试图用谎言来维护自己少得可怜的尊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则含蓄地点明他还要硬摆“读书人”的臭架子。反之如果孔乙己参加科举考试失败,能够及早醒悟,脱掉长衫,加入“短衣帮”的队伍,靠自己一身的力气,诚实的劳动养活自己,也不至于走向悲惨的末路。孔乙己穷酸、迂腐,硬摆“读书人”的臭架子为他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二、好喝懒做,不会筹划生活。

  孔乙己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的恶习。

  首先他好吃成瘾,不会筹划生活。口袋里有几文钱就到酒店买酒买菜,贪图“口”乐。后来在打折腿后,为解一口之馋,竟用手走到咸亨酒店,买一碗酒喝。可见他好吃成瘾,有钱就花,还经常欠债,温饱都难以为继,再加上又断了一条腿,注定了要走向死路。

  其次他懒惰成性,为了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竟一直不肯脱掉那“又脏又破,似乎十来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他“身材很高大”,虽然是读书人,但如果他脱掉长衫,穿上短衣,多参加劳动锻炼一定会找到一份活计养活自己。

  他虽然读书没有进学,但“写得一笔好字”,他凭借自己的“一笔好字”的一技之长谋到一份抄书的差事,虽然苦一些,累一些,但只要他有耐心、讲诚信,按时完成抄书的任务,得到的佣金解决温饱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他懒做的恶习难改,没有耐心,不讲诚信,“做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起失踪。”自己断了谋生的后路。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恶习和偷窃的毛病导致他不会营生,必然走向穷途末路。

  三、清高自负,喜欢自欺欺人。

  孔乙己清高自负,人家有意跟他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因读书而穷困潦倒一生的孔乙己,被读书人世界所遗弃,又被短衣帮所取笑,但他仍然在努力,他开始在孩子中寻找知音。“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不能写吧?我教给你……”文字,在孔乙己眼里,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媒介,而且非常有用:“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要用。”文中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之乎者也”,是常在人们揭出他的“伤疤”后,,可见孔乙己使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来为自己辩解的,以示读书人做的都安“圣贤”所教,非一般人能理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似乎读书人所做的一切全高人一等。这些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充分反映了孔乙己清高自负的性格。其次他自欺欺人,酒客取笑他被打断了腿时,却说是“跌断,跌,跌……”用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自己欺骗自己。

  总之,孔乙己悲剧命运固然有社会的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性格决定命运”。孔乙己怪异扭曲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这样的一个畸形性格的人物,在冷酷无情的封建社会,他的下场只有一种方式,走向灭亡。

  《孔乙己》教学反思 篇9

  《孔乙己》是鲁迅的名篇,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作品之一。鲁迅的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许多困难,如果不让学生真正走进《孔乙己》,而是硬塞给学生许多分析与讲解,那样的做法显然有悖于阅读的真正意义。

  理解小说,先要走进小说所反映的社会中去。咸亨酒店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所有的故事都从这里上演。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出场的、未出场的,从这里可见证那个社会,影射那个社会。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咸亨酒店。接着我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典型的环境描写的语句,字斟句酌,揣摩研究: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学生开始活动,谈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一个丑恶的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官的为富不仁,可以任意宰割社会上的弱小生灵,以致让孔乙己一步步走入坟墓。一个虚伪的社会,一个十二的孩子就把潺水当作寻常事。一个冷漠的社会,人人都可以嘲笑孔乙己,甚至连没有社会地位的短衣帮都可以这么做,笑声的背后是无情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短衣帮连坐的资格也没有,同样被人们看不起,但他们却以嘲笑孔乙己换得片刻的心里轻松……在学生谈了自己的认识后,我进行了及时的小结:一个小小的咸亨酒店,折射出社会的全貌,我们通过咸亨酒店这个小舞台,了解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这个大舞台,文章取材虽小,文章的立意却不小,这就是小说中所谓的通过典型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

  第二课时以感受人物为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爬不上去又不愿甘居底层的另类二、四体不勤,好喝成性的懒汉。五十多岁的一个高大男子,就是替别人做做小工也足以活下去了,但孔乙己自命清高,怎么能做一些体力活呢?甚而至于胡子不剃,衣服不洗,惰性酒性已深入孔乙己的骨髓,但他不以为耻,总拿“读书人的事”来掩盖,可悲可叹!三、心地善良也做不了好人的可怜人。孔乙己总算是个心地特善良的好人,守信用,不赊账,但他偷也偷不好,经常被逮,他根本不是做流氓痞子的料,所以这个社会最终接纳不了他。

  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不仅仅是孔乙乙一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那里的人太冷漠,那里的世界不够明亮。

  《孔乙己》教学反思 篇10

  《孔乙己》是篇名篇,也是熟课,本预想在两节课内把内容处理完,上了一节课,发现预想的和实际授课情况差距甚大,讲完全篇,整整用了四节课时间,比原计划整整多了两课时。

  原先在备课时,我是按小说的三要素着手进行设计的。上了一节课后,发现今年这一级学生大不同于往届,学生的接受能力、文学底蕴等差别较大。为此,我完全改变了教学模式。

  我先从七年级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八年级学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状态中对鲁迅有一个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讲到《故乡》,再引到《孔乙己》。

  学生对《孔乙己》的期待远远高于我最初的设计,对初中阶段鲁迅所有作品的回忆,使得学生对鲁迅的思想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学习本文就省事多了,虽然如此,前面的复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致于学完整篇文章耗时四课时。

  虽然用了四课时才搞定本文的学习,但四节课下来,我和学生的感觉似乎都是满满当当的。一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了解了鲁迅的人生;了解了鲁迅作品的主题与风格。

  学生在谈本文所得时,大都感觉这篇文章值得读,值得学,值得品味,太好了,太沉重了……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了。

  老师能做的仅限于此吧!通过本文的教学,我认识到老师教给学生得不该仅仅是文本内所限的那些吧,要是能调动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探求的欲望,这才是我们真正成功之处吧!。

  《孔乙己》教学反思 篇11

  《孔乙己》为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的第一课,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最满意的一篇白话小说。

  本单元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根据这些,我把本课的教学活动梳理为以下几点: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弄清小说的三要素;

  3、会讲孔乙己的故事,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4、理解小说的主题;

  5、学习本文的写作艺术。

  由于对小说人物的形象的把握是重点,因而我第一课时重在分析孔乙己的形象,从他的动作、语言、肖像、神态来做具体分析,并可以前后比较,从中归纳出写作艺术——白描、对照、以喜写悲、准确的用词。在小结时给出一系列的填空题,让学生把握了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讲讲孔乙己的二三事,其实是对前课时的回顾检测。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得出小说主题,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完整,重点突出,学生能很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在朗读品味中理解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深刻有力的语言艺术,读懂作品的内涵。从学生读书的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这样几步——读中知事明情;读中会意悟情;读中入境动情;读中学表情达意。

  第二课时中的拓展阅读《长衫引发的思考》,可以使读者对文章有现实的思考,赋予作品新时代的意义,也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思维启迪。创新写作的四个题目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是小说的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文化——金钱——权力——劳动的思考”,密切联系小说的主题,既可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范进、孔乙己、丁举人想到的”,可以让学生对同时代人物做比较分析,从而认清我国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加深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如何看待孔乙己的偷”,这是一个深刻的话题,值得我们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人物形象作深入的探究思考。从孔乙己偷的对象来看,这难道不是弱者向社会制度的一种反抗吗?

  本课利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宽了知识层面。不足的是,学生积极参与的面不广,学生表现的不活跃。

  《孔乙己》教学反思 篇12

  在教学中,我信任学生的潜能,努力挖掘学生的情绪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发明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见解。

  课堂点拨症结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剖析的道路,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敏捷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精确的轨道上来。

相关文章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共拟招10名硕士研究生

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获悉,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2014年计划招收车辆工程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0人,可接受推免生。...
教学资料2012-01-09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共拟招10名硕士研究生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精彩6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扁鹊治病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扁鹊治病》是人教...
教学资料2017-02-06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精彩6篇)

《蛋白质》教学反思(优质6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蛋白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蛋白...
教学资料2017-01-07
《蛋白质》教学反思(优质6篇)

田径年度训练计划(实用4篇)

在长期训练中为了防止由于训练而造成的过度疲劳,在进行了4—5周的完全训练后,要进行一周积极的恢复性训练,以此来获得最佳训练效果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田径年度训练计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田径年度训练计...
教学资料2017-01-03
田径年度训练计划(实用4篇)

尘埃落定经典语录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语录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语录具有短小简约,不重文彩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语录才是好的语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尘埃落定经典语录,欢迎大家分享。1、是行刑人就不会害...
教学资料2014-02-09
尘埃落定经典语录

《陌上桑》教学设计5

人教版第六册《陌上桑》教学设计 湖北 覃启军 周崇典 教学目标 : 1. 了解本文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
教学资料2012-01-02
《陌上桑》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