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三大原因探析(精简3篇)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三大原因探析 篇一
在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我国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这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首先,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的问题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注重灌输知识而忽视培养创新能力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述知识为主,很少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导致了研究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创新研究时缺乏灵活性和创造力,影响了他们的创新潜力的发挥。
其次,科研环境和资源的不足也是导致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往往面临研究经费、实验设备和导师指导等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的创新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缺乏科研资源和良好的科研环境,研究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科技和创新成果,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最后,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不足也是导致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一些研究生在入学时基础较弱,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和实践经验,导致其在科研和创新领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此外,一些研究生缺乏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有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的问题、科研环境和资源的不足,以及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不足。要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教育体制改革、科研资源支持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入手,为研究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三大原因探析 篇二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渐扩大,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不足问题依然存在。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主要包括教育体制、导师指导和学生自身素质等。
首先,教育体制的僵化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滞后是导致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被要求死记硬背大量的知识,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模式导致研究生缺乏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在创新研究中展现出色。
其次,导师指导不足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导师的科研水平和指导经验参差不齐,有些导师过于繁忙或缺乏耐心,导致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支持。缺乏良好的导师指导,研究生往往难以找到研究方向和方法,影响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不足也是造成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一些研究生入学时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在科研和创新领域脱颖而出。此外,一些研究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缺乏科研热情和创新精神,也限制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挥。
总的来说,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教育体制的问题、导师指导不足以及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不足。要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三大原因探析 篇三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三大原因探析
研究生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我国研究生在科研的基础能力方面可以满足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在一般工作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运用现有科研方法的能力以及成果的表达能力等方面进步较快,但在杰出人才所必须具有的创新能力方面还有明显不足。为了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认清不足,找出原因。
原创性成果少,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意识不足。我国研究生比较缺少主动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乐于创新的意识,在科研创新过程中缺少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对挫折、失败的承受力。
创造性思维不足。创造性思维不足的核心是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我们的学生有较强的运用已有知识体系进行科研活动的思维定势,而对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批判、综合、组合,并形成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能力较弱;有较强的演绎思维能力,但发散、直觉、归纳、形象与抽象等思维能力较弱。
研究能力不足。即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不足。目前培养的研究生有较强的记忆力,但缺乏敏锐的感知和想像能力。虽然创新能力的重点在于创新思维能力,但创新能力的最终表现则是把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想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最终表现在创新的物化成果上,我国研究生这方面的能力还需提高。在培养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能力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还需加强。
原创性成果少,国际影响力较低。在论文的原创性以及论文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方面,和国际一流水平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我国研究生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数量不足,特别是文章的他引率仍低于国外优秀水平。在基础理论的'原创性以及实验工作量、论文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代表研究生最高水平的博士论文与国外的博士论文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
在选题和方法上缺乏自主探索
在研究的选择上,理论深度不够,自主探索不够。学术创新主要是在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科学理论的取得突破。然而,从近些年我国研究生的论文来看,对国民经济或工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实用型和跟踪型的研究较多,而从实际需求出发并将问题一般化而进行的有深度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较弱,因而难以在学术理论上取得创新。
同时,我国研究生自由探索课题少,围绕导师课题的研究多。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探索的过程,而选题体现了自主探索,是创新的首要环节,换言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首要便是选题能力。事实上,研究生选题的具体来源并不重要,关键是选题过程是否通过了自主思考与选择。我国研究生的大部分研究来源于导师的课题,其好处在于研究的风险小、经费有保证,挑战性也相对较小,完成难度相对不大。然而,学生在选题上思考不够,甚至无需思考,这在无形中减少了对选题能力的培养,进而造成学生在选题上的创新短板。
借用现成方法和手段多,自主探索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少。研究手段与方法的创新,常常决定了研究的创新水平,目前的问题在于我国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手段和方法都是已有的,且基本上是国外开发的,很少有自己创新的手段、方法甚至仪器、设备。而我国研究生在方法和工具层面的创新意识和意愿不够强,由于不能使用现存的方法和工具而放弃相关研究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非常可惜的。方法和工具的开发是创新的重要方面,现有研究手段的缺乏恰恰提供了创新的机遇。
缺乏远大理想和学术抱负,社会责任感不强。学术研究的创新,除了要求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学术水平之外,还必须具备一种研究品质,即有为追求科学真理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有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的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但是在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部分研究生的这个品质逐渐丧失,追求学术的自我驱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热情,这也是造成论文原创性不足的原因之一。
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限制创新
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过分量化的评
价机制对创新的限制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忽视了创新所需的积累过程,二是降低了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创新是以学术积累为基础的,各学科的研究,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研究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形成优秀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用一段时期的论文发表数量来对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进行定性评价,这种“工具理性”的量化管理机制往往会形成片面追求数量的导向性行动指南,使得研究生忽略了学术积累的重要性,继而降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艰苦而长期的过程,而研究生的学制并不长,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如果与毕业、评优等培养管理行为相结合,就会导致学生不愿意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创新上,转而选择那些容易出成果的研究,这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统一的研究生管理和评价机制,也无法充分照顾与尊重学科、学生的个性,继而可能抹杀他们的创造性。
根据上述分析,在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中,应当鼓励研究生自主选题,加强理论创新的研究;引导和激励研究生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提供相应的技术和经费支持;改革评价机制,量、质结合,特别重质;加强理想教育和责任教育,提升研究生的研究品质和研究积极性。(西南大学 王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