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解读-周祥(经典3篇)
城市公共空间解读-周祥 篇一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供公众集体活动、交流互动的开放空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周祥认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体现人文关怀,注重人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功能性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中,应该考虑如何让市民感受到归属感、参与感和共享感,从而增进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互动。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注重人性化和可持续性。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需要一个可以放松身心、交流互动的空间。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打造一个和谐、宜人的环境。比如,在城市公园中设置休闲座椅、绿植景观和文化艺术装置,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此外,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还应该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前市民的需求,更应该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环保和节能的因素,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建材和绿色植被,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总的来说,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考虑到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通过精心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增进市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社会联系,打造一个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解读-周祥 篇二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周祥认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的公共空间。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该注重体现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比如,在古城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可以融入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为市民提供一个感受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场所。
此外,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还应该注重活动性和互动性。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更应该是一个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交活动的空间。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置露天舞台、文化广场和活动广场,为市民提供一个展示才艺和交流互动的空间。
总的来说,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的公共空间。通过精心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增强市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身份认同,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解读-周祥 篇三
城市公共空间解读-周祥
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Virescence城市公共空间解读
Explana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周 祥Zhou Xiang
中图分类号 TU-0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9)06-0070-03
摘 要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对象,一般的概念理解不能体现其中的丰富内涵。通过深入考察相关学科领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综合解读城市公共空间,并提出城市设计中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关键词 公共领域 城市公共空间 公共性 城市设计
Abstract Urban public space is the main subject of urban design and it has lots of rich meanings which can not be understood in a general conception. Through deeply studying the cognition about urban public space in relative domains, this article synthetically unscrambles it,
Key Words Public sphere, Urban public space, Publicity, Urban design
作 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510643
jason008@139.com2008 12 24
领域的研究直接受到他们的影响,也就有人干脆把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空间”。[3]公共领域的内涵。
娜·术语境,从而与市民社会紧密相联。阿伦特基于对人本身的认识,将人类社会分为
1 非城市设计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
私人领域、社会领域与公共领域三部分,并将公共领域置于关注的中心。她认为,(1)社会学意义的公共空间
在社会学研究中,公共领域(Public 人类之所以与其他物种相区别,主要在于Sphere)是与公共空间最具有关联性建立了开展政治活动的公共领域。公共领的概念,一些学者在论述中将公共领域域是人们共同拥有的空间,“公共的”首与公共空间进行同等互换,或者干脆把先是指“凡是出现于公共场合的东西都能Public Sphere翻译为公共空间。Sphere够为每个人所看见和听见,具有最广泛的
[4]
的英文含义在韦氏在线词典中解释为公开性。”也就是说,个体通过在场于“An area or range over or within which 公共领域,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someone or something acts, exists, or 可以被其他人的经验、感觉证实,使个体has influence or significance”,[1]这句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存在。其次,“公共话译成中文就是“一些人或事物活动、存的”与人造世界中的活动与事物有关,正在、施加影响其上或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是这些活动与事物造就了社会中的每个或范围”,一般中文对应词汇是“领域、人,公共领域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为一种社范围”。如果仔细思考,“领域、范围”会政治生活。公共领域可以在保持差异的虽然不是空间,但是在抽象的维度上,确前提下,塑造人格思想,将所有人联系在实也有与空间相通的地方。在实际应用一起。可以看出,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着重中,台湾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等人认为近指出的是私人与公共领域的相互作用,充代的中国社会结构条件不足以产生西方意分激活了政治公共领域,它“并不是一个义的公共领域,因此将近代中国的公共固定不变、触手可及的实体,而是一个由
[5]
领域(Public Sphere)意译为“公共空人们的言行互动形成的抽象场域。”
继阿伦特之后,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公共在一般人看来,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
不言自明的常识性概念,就是指人们活动的公共场所,然而,在城市研究中,城市公共空间却是一个重要的范畴。除了建筑学,在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中,也形成了很多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观点。它们彼此之间有联系,也有差异,在城市设计研究中难免会接触到这些观点。如果不进行综合解读,即使大家都觉得对公共空间有所认识,当我们真正把它放到一个严谨的论述框架中延伸,在逻辑联系中拷问它的实质的时候,就会觉得其内涵有些模糊了。只有认清城市公共空间概念多学科的关联性,并从它的特质出发,才能恰当解读城市公共空间。
第27卷
的建立进一步与市民社会相联系,使公共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他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哈贝马斯并没有给出公共领域的确切定义。他先说明“即便是科学、尤其是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显然也未能对‘公’、‘私’以及‘公共领域’、‘公众舆论’等传统范畴做出明确的定义。”然后提出“公共性——如法庭审判时的公开性——所发挥的主要是评判功能。”“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6] 这种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市民社会的重要领域,市民社会问题“构成我们打通哈贝马斯前期和后期理论、从而系统把握其思想体系的中心概念。”[7]我们可以认为,公共领域是在市会组织。
公共空间(Public Space)在语言意义与社会学的应用中,确实有关联,在社会学研究中也可以将二者互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城市设计面对的公共空间是实实在在的公共场所,虽然与公共领域有相当的联系,有其特性,但是二者有着实实在在的区别,公共领域涵盖范围更广,内容更抽象,不能随意互换,形成误读。
(2)城市社会地理学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
地理学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是城市中的人和社会与城市地理空间的互动关系。作为与建筑学科最接近的学科之一,研究对象除了抽象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也包括具体的城市空间类型。城市公共空间,即urban public space,也是其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与上述社会学的公共领域相比,这里的城市公共空间不存在译文问题,内容也更加具体形象。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被社会地理学家用来阐述城市居民如何认识新环境等问题。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不仅仅被看作为一个客观实在,而是作为一种社会构建被认识的。
“城市提供了许多文化、空间和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实例,这有助于阐明将空间作为‘社会构建’的真正含义。”[8] 所以,在城市社会地理学中,城市公共空间也与权力、文化、生活、行为等社会问题紧密相关。莎朗·佐京(Sharon Zukin)对城市文化的研究、威廉·怀特(William Whyte)关于城市、人与开敞空间方面的评论等等都直接涉及或间接延伸到城市公共空间。莎朗·佐京对纽约市的博物馆、公园、餐馆、商业区进行了描述与考察。在她的视角下,这些都是城市公共空间。她认为“在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公共空间是监狱……我们可以想到一些更令人愉快的公共空间,尤其是在纽约市我所参观的公园。” “从公园到博物馆,公共空间常常作为消费品、娱乐场所和零售购物的主题经历而得以再现”。[9]在佐京看来,公共空间成为各团体机构展示文化、促进社会消费的一个手段,以公共空间为媒体,城市公共文化得以形成。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受到潜在的影响,达到了某种有潜在目的的认同感。威廉·怀特对公共场所中人的行为与活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撰写的《小型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详细论述了人在公共空间中对心理和社会舒适感的需求。[10]
也有一部分学者就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二战以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兴起与衰落展开了讨论。例如,理查德·森尼特在著作《公众的失落》(《The Fall of Public Man》)中总结了导致公共生活失败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因素,并提出“人们不再将城市公共空间当作有意义的场所。”小汽车、互联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等,都降低了公共生活的质量,减少了公共生活的需求,影响了公共空间的使用。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样前提条件下,人们彼此之间互相接触的需求更加强烈,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11]
总之,在社会地理学的语境中,城市公共空间与具体的物质空间相关,公共建筑本身、公共建筑室内与室外的城市公共空间都在他们的研究之列,这些场所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
2 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从指涉对象来看,主要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公园等等这些触手可及、可直接活动其中并感知的形体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一种开放空间(open space)。周进总结了中外学者针对开放空间的认识。在
他总结的内容中,无论是英国《开放空间法》和美国《房屋法》中的规定,还是高原荣重与亚历山大的阐述,国外的定义范围比较窄,国内学者定义的开放空间还包括了街道、广场等,拓宽了开放空间的范围。这里的开放空间是从形态上的一种描述,严谨性不够,也不能涵盖城市中公共空间所代表的内容以及丰富内涵。
国外学者对城市空间、外部空间论述较多,较少提到公共空间,国内学者则对公共空间有较多的解释。《城市规划原理》中的定义为:“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公共空间又分开放空间和专用空间。专用公共空间有运动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12]这个解释基本上涵盖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所有内容,但是对“公共”解释的力度尚嫌不够。赵民教授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人工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开放空间。这个概念较为清晰简洁,但是仅仅将公共空间作为一种开放空间来看待,并不能彰显其公共性作带来的深刻意义。周进因此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属于公共价值领域的城市空间,主要是城市人工开放空间”。[13]但是他并没有进一步解释“公共价值领域”。王鹏在总结了城市空间、外部空间、开放空间等概念以后,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概念应具备空间体、公共场所等要点,并进一步说明“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为大多数人服务;同时,它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和‘橱窗’。……”[14]这个定义比较全面深入,不仅说明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范围,也阐释了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生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学者夏铸九在其著作《公共空间》中针对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作了深入的论述,并认为:“公共空间,则是在既定权力关系下,由政治过程所界定的,社会生活所需的一种共同使用之空间。” [15]这个定义中的权力、政治、社会等词汇诠释了他对公共空间“公共性”的深刻认识。表明了城市公共空间除了具有建筑学实体意义以外的深刻内涵。于雷也对空间的公共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公共性是人们之间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它表现为公开环境中、在具有差异性视点的评判下形成一种共同认识,进而巩固一种维系他们之间共同存在的意识的
第27卷 华中建筑71
过程。”[16]公共空间首先应该是具有“公共性”的空间。
总之,在当前对城市设计的研究中,虽然很多学者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属性,但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认识方面,对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和丰富内涵的理解尚不能综合联系,这样并不利于恰当的解读城市公共空间。
3 城市公共空间概念的建构
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应当结合上述其他学科的认识,考虑与“公共性”、“公共领域”等概念的联系。因此,我们认为,从城市设计角度,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概念应该包括狭义概念与广义概念两部分。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概念是指为全体市民所公有,并为全体市民公共使用的城市外部空间。既包括单一空间,比如广场、街道、绿地,也包括由多个单一空间形成的复合结构。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概念是指容纳多种公共活动的场所。
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概念界定比较严格,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概念的核心部分,它具有两个要点。首先,它为全体市民公共所有并公共使用,这一点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所在,具有某种“批判性”,充分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领域”特性和社会平等性。市民不区分身份、种族、年龄、性别、收入高低等各种因素,可以自由出入,欣然共享。其次,它是城市外部空间,从形态上看,有底面,有界限范围,一般没有顶盖。这一点说明城市公共空间具有某些开放空间的特性,开放的外部空间相对较难对出入进行限定。而且,城市设计直接面对的设计对象往往也是城市外部空间,也即是说,作为外部空间的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受到城市设计的直接控制,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秩序。
在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表现为很多新类型的公共空间。包括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公共使用空间,
比如居住社区范围内,为社区居民共有共用的公共空间。也包括一些权属、使用甚至开放情况不是那么明晰的场所,可以称为公共性的私有空间,或私有性的公共空间等等。例如,在美国城市中,因为区划条例的规定,在属于私人机构的高层建筑底部架空形成的公共空间;一些城市成立政府与私人联合机构开发的公共空间;有的城市委托给私人公司管理的公共公园;一些可以进行多样公共活动的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区;所有这些可以容纳多种公共活动的场所,可以称为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
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都具有某些“公共领域”的特性,都具有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刻意义。相比之下,狭义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的重要表征,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可以反映市民的需求,形成特色的城市文化。广义城市公共空间或为特定人群服务,或限制使用时间和内容,或在空间的外在表现上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并形成潜在的消费文化。扬·盖尔认为这是“似是而非的公共空间”,“会导致人群的分散,把人和活动有效的封闭起来,城市因而变得冷清、乏味和危险。”[17]因此,虽然广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丰富城市空间的内容,却不能替代狭义城市公共空间。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义城市公共空间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因此,要协调二者的发展,充分发挥狭义公共空间在城市社会组织、形成空间秩序方面的作用。
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关注、仔细梳理多学科的关联研究,以达成对城市公共空间内涵的解读。 ■
参考文献
1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
dictionary.
2 李欧梵,季进. 现代性的中国面孔:从晚
清到当代C/OL. (2005-11-24)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56/files/dpoem/html/article_6166_1.shtml .
3 陈锋. 城市广场公共空间市民社会. 城市规
划,2003(9):56-62.
4 汪晖,陈燕谷. 文化与公共性. 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81.
5 敬海新. 公共领域理论形成的历时态分析. 黑
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2):12-15.
6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机构转型. 曹卫东等译.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2.
7 究, 2004(6):60-65.
8 书馆, 2005:57.
9 版社, 2006.
10 Stephen Carr, Mark Francis, Rivlin,
University Express, 1992:95.
11 刘荣增. 12 筑工业出版社, 2001: 491.
13 周进.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63.14 王鹏. 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 南京: 东
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
15 夏铸九. 公共空间. 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1994: 16.
16 于雷. 空间公共性研究.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 2005:13.
17 [丹麦]杨·盖尔. 交往与空间(4版). 何可人
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9.
结 语
在当代,因为生活方式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城市公共空间开始承担更多的休闲、娱乐、交往活动等功能,从而减少了它作为“公共领域”一部分的批判色彩,却在城市文化、场所归属感的形成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在城市设计中,除了考虑其物质实体特性构成的美学特征以外,还应该考虑城市公共空间中人的需求、活动的类型、所代表的意义等
第2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