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鳅养殖技术【推荐3篇】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篇一
台湾泥鳅(学名:Monopterus albus)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因此在养殖业中备受青睐。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台湾泥鳅养殖的技术要点。
首先,选址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台湾泥鳅适应性强,适合在水体清洁、富含氧气的环境中生长。养殖场地最好选择水质清澈、水温适宜、水流充足的地方。同时,为了确保水质的稳定,还要进行定期换水和排放废水。
其次,水质管理是台湾泥鳅养殖的重要环节。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符合泥鳅的生长需求。通常来说,泥鳅适宜的水温在20-30摄氏度之间,PH值在6.5-8.5之间,溶氧量要保持在5mg/L以上。同时,要注意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和有害物质的积累。
第三,饲料供给也是影响养殖效果的重要因素。台湾泥鳅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口腔发达,适应性强,能够适应多种饲料。在养殖过程中,可以采用混合饲料、活饵等多种方式进行喂养,确保泥鳅得到充分营养,促进生长发育。
最后,疾病防控是养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泥鳅的健康状况,注意观察是否有异常行为或症状。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综上所述,台湾泥鳅养殖技术虽然不复杂,但也需要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认真细致地进行管理,从选址、水质管理、饲料供给到疾病防控,每个环节都需要注意。只有做到科学合理地进行养殖管理,才能获得更好的养殖效果。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篇二
台湾泥鳅(Monopterus albus)是一种淡水鱼类,以其肉质鲜美、味道鲜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养殖模式。
首先,选址是台湾泥鳅养殖的重要环节之一。泥鳅适应环境广泛,但最适宜的水域是水质清澈、富含氧气、水温适中的地方。选址时要考虑周围环境是否适宜养殖,避免受到污染或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
其次,水质管理是台湾泥鳅养殖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泥鳅对水质要求较高,水质不良会影响泥鳅的生长和发育。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稳定,适时进行换水和排放废水,防止水质污染。
第三,饲料供给是保证泥鳅生长发育的关键。泥鳅是一种杂食性鱼类,适宜多种饲料,包括混合饲料、活饵等。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数量合理配置饲料,确保泥鳅得到充分的营养,促进生长发育。
最后,疾病防控是台湾泥鳅养殖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泥鳅容易受到一些常见的疾病影响,如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等。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泥鳅的健康状况,注意观察是否有异常症状,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综上所述,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在养殖过程中有着诸多要点和注意事项,只有充分了解并合理应用这些技术要点,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养殖效果,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篇三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作者:刘雪兵陈效儒张璐米海峰孙瑞建李杰
中国渔业报·第一水产 2015年07期
台湾泥鳅是大陆泥鳅与台湾本土泥鳅的杂交品种,肉质细嫩鲜美,深受人们喜爱。与普通泥鳅相比,台湾泥鳅在生长速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从寸苗(3~5cm)养至成鱼(15尾/斤)只需3~4个月,因此,台湾泥鳅逐渐受到广东养殖户的青睐,2014年台湾泥鳅的养殖热情异常高涨。目前在珠三角的中山、珠海、三水、西樵、九江、顺德地区及粤东的揭阳、汕头、汕尾等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养殖规模,养殖面积达5000亩以上,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养殖品种。
底栖性 台湾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区域,或是腐殖质多的淤泥表层,或在杂草多的地方活动。
喜温性 泥鳅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当夏天水温超过30℃、冬天水温低于10℃时,台湾泥鳅的摄食会明显下降。
耐低氧 台湾泥鳅的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他养殖鱼类,这主要跟台湾泥鳅特殊的呼吸方式有关。台湾泥鳅除了鳃呼吸以外,还能通过皮肤、肠道进行呼吸,在池塘精养的其它养殖鱼类因缺氧而发生死亡时,台湾泥鳅仍能正常活动。
善逃逸 台湾泥鳅很善于逃跑。春、夏季节雨水较多,当池水涨满或者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或钻进池塘壁缝里,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进出水口逃走。因此,务必加强防逃管理。检查进出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池塘壁是否有缝隙,要及时排水,防止泥鳅逃逸。
食性 台湾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常摄食水蚤、蚯蚓、水草以及底泥中的微小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堆放鸡粪和牛粪、猪粪等方法(需要进行生物发酵),繁殖生物饵料,投喂商品饲料可以加快其生长速度,提高养殖效益。但台湾泥鳅特别贪食,建议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以免泥鳅因吃得过饱而妨碍肠的正常呼吸,最后导致消化不良。
养殖周期 台湾泥鳅与普通泥鳅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在正常水温下,台湾泥鳅从寸苗养至成鳅的时间一般在120天左右,具体情况还应结合苗种质量、饲料营养水平以及池塘日常管理而定。
水质选择 台湾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井水、河水、湖水、地下水、自来水都能适应,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对泥鳅生存
和生长不利。除水质外,土质对泥鳅质量也有较大影响。在以沙土为底质的水域中养出来的泥鳅,体乌黑,脂肪少,骨骼硬,肉质较差;在黏土底质的水域中养出的泥鳅则体黄色,脂肪多,骨骼软,味鲜美。所以,最好应选择含丰富腐殖质的黏土底质的地方进行泥鳅养殖。
池塘选择 养殖台湾泥鳅,池塘不宜过大,以5亩以内为宜。池塘需整修池埂、田埂,加设防逃设施。要求池埂高出水面30厘米,水深1.5~2.5米,池边无杂草,做成斜坡状,四周池壁无缝隙。池塘内可配2台叶轮式增氧机(一台备用),一台水车式增氧机。等泥鳅长大至100头/斤左右规格后,可在池塘中种植水葫芦、空心菜等漂浮性水生植物,占池面10%左右,起到遮阳、吸收水中过剩养分的作用,吸引水生昆虫作为泥鳅活饵料。水生植物的嫩根、嫩芽也可被泥鳅摄食,以增加营养供给。
放养密度 建议台湾泥鳅苗放养密度在3~5万尾/亩,选择大小均匀、饱满有活力的泥鳅苗,可套养鳙鱼10~20尾/亩、白鲢15~30尾/亩,用以调节水质,防止蓝藻暴发。
投喂管理 由于台湾泥鳅的惰性以及喜游习性,为保持台湾泥鳅长势均匀,饲料沿池塘四周进行投喂。建议放苗后的前一个月投喂粉料和小破碎饲料,一个月后可饲喂小粒径浮水料,预防泥鳅翻肚及肠道疾病。
在饲料选择方面,由于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营养需求高,更需选择营养均衡、蛋白优质的配合饲料。不建议使用草鱼料、罗非鱼料等其他鱼类配合饲料。
注意事项:每天实际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温度、水质等情况做出调整,为了及时了解台湾泥鳅喂料量,建议在池塘四周设置4~6个喂食观察盆,以30分钟左右吃完为宜。在7~9月高温季节,建议每半个月停料一天,以调节泥鳅肠道健康,降低肝胆负荷,预防肠炎以及肝胆疾病等。此外,建议每10天拌EM菌投喂一次,以增强台湾泥鳅免疫能力。
要防止泥鳅浮头和泛池,特别在气压低、久雨不停或天气闷热时,如水质过肥则极易浮头泛池,应及时更换新水。
巡塘管理 平时要坚持早、晚巡塘,主要查验水质,看水色,观察泥鳅活动及摄食情况等,发现活动能力差或死鳅应及时带鳅检查。
水深管理 寸苗养殖第1个月水深控制在0.8~1米,中苗养殖第2~3个月水深控制在1~1.5米,成鳅养殖第4个月水深控制在1.5~2米。水温低于10℃,可将水深加到2.5米进行越冬,且保持增氧。水温高于30℃,可抽井水进行降温。
防逃管理 泥鳅逃逸能力很强,尤其在暴雨、连日大雨时应加强防范。平时应注意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整,塘埂是否渗漏等。
天敌防御 台湾泥鳅养殖能否成功、能否获利,天敌防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天敌主要包括水蜈蚣、蝌蚪、青蛙、老鼠、水蛇以及鸟类。
水花培育阶段 放苗前彻底清塘,使用50~100公斤/亩的生石灰全塘消毒,进水后使用40~50公斤/(亩·米)的茶籽饼杀死野杂鱼、水蜈蚣以及蝌蚪等。进水管需装滤网,防止野杂鱼随水进入池塘。
成鳅养殖阶段 建议在离岸30厘米的四周进行围网,使泥鳅不靠近池壁,以此来预防老鼠和蛇,也可以使用蛇笼进行捕捉。此外,在池塘上方搭建天网,防止鸟类对泥鳅的攻击。
联系电话:010-8439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