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关注中印商学院发展情况对比(优秀3篇)
MBA关注中印商学院发展情况对比 篇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印两大经济体的崛起,商学院教育也在两国迅速发展。在MBA领域,中印商学院的发展情况备受关注。本文将对中印商学院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就学院规模而言,中国的商学院数量相对较多,且规模较大。中国的一些名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都设有知名的商学院,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生。而印度的商学院数量相对较少,但也有一些知名商学院如印度管理学院、印度理工学院等。总体来说,中国的商学院数量和规模要大于印度。
其次,就师资力量而言,中国的商学院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和研究人员,他们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誉。中国的商学院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印度的商学院也在不断提升师资力量,吸引了一批国际知名教授。可以说,中印商学院在师资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再者,就教育质量而言,中国的商学院在国际上的声誉也逐渐提升。一些中国商学院的MBA项目在国际排名中表现优异,吸引了不少国际学生。印度的商学院虽然在国际上的声誉相对较低,但也在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争取跻身国际一流商学院的行列。
总的来说,中印商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各有其优势和特色。中国商学院数量和规模较大,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较高;印度商学院师资力量也在不断提升,教育质量逐渐提高。未来,中印商学院将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商学院教育的发展,为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MBA关注中印商学院发展情况对比 篇二
在MBA领域,中印商学院的发展情况备受关注。本文将重点对比中印商学院在国际化、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首先,在国际化方面,中国的商学院在吸引国际学生和教授方面表现较为突出。许多中国商学院开设了国际化的MBA项目,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同时,中国的商学院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名校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师资与教学资源的国际化。相比之下,印度的商学院在国际化方面还有待加强,吸引国际学生和教授的数量相对较少。
其次,在创新教育方面,中国的商学院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引入实践教学、跨学科融合等元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一些中国商学院还与企业合作开展双向培养项目,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印度的商学院也在不断推进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但相对于中国商学院来说还有一定差距。
综上所述,中印商学院在国际化、创新教育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中国商学院在国际化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吸引了大量国际学生和教授;而印度商学院在创新教育方面也在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未来,中印商学院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推动商学院教育的发展,为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MBA关注中印商学院发展情况对比 篇三
MBA关注中印商学院发展情况对比
中国和印度正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兼职教授琳敦(Nandani Lynton)和沃顿商学院的吉特德拉·辛格(Jitendra V. Singh)发现,在领先跨国企业的高管数量上,印度要比中国略胜一筹。在这篇个人评论专栏中,两位对此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但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印度可能会发现其领先优势将是暂时性的。中国和印度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崛起无疑是令人瞩目的。高盛在金砖四国经济报告最新修订版中指出,中印两国跻身世界最大经济体的速度可能比最初预计的要快。事实上,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日本在上半年的综合经济实力仍然强过中国。当然,在未来几年里还会出现不少问题,两个国家都会面临令人望而生畏的挑战。但是,两国的经济发展曲线似乎明显呈上升趋势。实际上,即使在最近冲击了多数发达国家的严重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
国和印度的发展速度仍然是相当可观的。虽然这两个国家有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事实上,两个国家在历史、文化、人口和经济方面是相当不同的。于是我们很想探寻,对于中国和印度在全球经济和文化舞台中的崛起,这些差异具有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认为,最好从研究印度人和中国人如何在领先的跨国企业中发展至高层人员开始。籍此,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线索,了解这两个国家的公司在未来会如何发展成为全球化的企业。
我们收集了2009年财富杂志全球500强公司的数据。我们将中国的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和印度的公司ArcelorMittal从名单中除去,因为这些公司内理所当然会有不少中国和印度籍的高层管理者,而我们的研究更侧重于外国的跨国公司。这样就剩下了46家公司。通过审阅他们的年度报告、公司治理报告和其他在公司网站上披露的领导层信息,我们编录了每家公司的 “执行委员会/高级管理层”以及“董事会成员/管理委员会”的全部名单。我们对这些名单上的每一位人员的个人资料进行研究,确定该群组中的中国人和印度人的人数。结果就是:在总共788位拥有“首席”头衔的高层管理者中,有2个中国人、2个北美籍华人、以及13个印度人。在590位董事会成员中,有4个中国人和6个印度人。
虽然两个国家的`高管人数所占比例仍相对较小,但是,和跨国公司中的中国籍高管相比,印度籍高管的数量似乎相对较多。
我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进行了一些论证来探寻这种不均衡情况的原因所在。我们总共假设了五项主要的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中国和印度在未来几年里在全球发挥的作用。
英语能力
英语能力是与差异明显有关的一项因素,因为英语是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直到最近,讲英语的中国人仍然相对很少,在中国经商大部分使用的是中文,但是这两个因素正在迅速改变。相比之下,印度的主要商业语言是英语,英语的普及往往被视为印度在国际贸易中一项独特的能力。近年来,印度公司在软件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方面突飞猛进,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是,这种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在英语教育的普及方面,印度的历史确实比中国更加悠久,但是,如今中国许多高校毕业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也是相当优秀的,即便他们从未出过国或在外企工作过。在中国,家长往往会牺牲一份薪水来承担子女的双语幼儿园和学校的费用。在中国,成人英语进修班造就了许多成功企业。
管理学教育
第二个差异在于,印度在管理学高等教育机构方面拥有较长历史。印度是卓越的印度管理学院(Indian Institutes of Management, IIM)的发祥地,如今,这些管理学院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所。其中,印度管理学院阿默达巴德分校是在20世纪60年代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的,而创建于50年代的加尔各答分校则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帮助下成立的。所以,五十多年来,印度一直在培养和输送经过专门训练的管理人才。
相比之下,虽然拥有中国领先商业学院的大学也拥有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比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等,但是,中国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实施现代管理学教育。比如当时,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在大连启动了合作项目,欧盟和中方合资建立中欧管理学院(the China Europe Management Institute)。之后,该学院移至上海并成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CEIBS),亚洲领先的商学院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许多大学也创立了商学院,多数是与一家或多家西方合作伙伴共同创建的。党校也是重要的行政管理教育机构,但仍然停留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层面。
这样,我们就能发现管理教育历史方面存在的明确差异,这是50多年和20年之间的差距。从在中国和印度之外的国家的全球知名商学院担任的领导就能反映出上述差异。在此类院校中,担任院长的有两位是印度人 –哈佛商学院新院长尼廷·诺里亚(Nitin Nohria)和芝加哥商学院新院长苏什·库马尔(Sushil Kumar) – 以及即将成为法国英思雅德商学院新一任院长的迪帕克·詹恩(Dipak Jain),他曾在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担任过若干年的院长职务。与此相比,在全球顶尖的商学院中,没有一位担任类似职位的华人。
中国大学网研究生考试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