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一所大型综合性省级博物馆,位于哈尔滨市红军街46号,是保管、研究、展览黑龙江历史、文物、艺术与动植物等的科学中心。 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
目录 馆舍介绍 历史沿革 基本陈列 珍贵藏品 收缩展开 馆舍介绍据有关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博物馆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是1904年修建的一幢古典俄罗斯式楼房,耸立着塔式尖顶。陈列面积包括临时展览为3000平方米,库房面积近3000平方米。馆设有自然部、历史部、保管部、群众工作部、陈列制作部、办公室、业务技术室、集体企业科,附设一个文博服务社。
历史沿革该馆原是1904年俄人所建的莫斯科商场。1922年由俄国人发起建立东省文物研究会,并于该处筹备成立了博物馆。该馆曾先后由俄国人、日本人经办管理,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松江省科学博物馆”,1954年松江省同黑龙江省合并,该馆始用“黑龙江省博物馆”。
基本陈列《黑龙江古代历史文物陈列》展出面积450平方米,分为《黑龙江的原始文化》、《唐代渤海时期的黑龙江》、《辽、金时期的黑龙江》、《元、明、清时期的黑龙江》4部分。以900多件文物为主,辅以图、表、照片、文录,揭示黑龙江历史的发展概况。省内各遗址出土的大量细石器,印证了公元前12世纪居住在白山黑水间的肃慎族向当时中原地区的周王朝“贡楛矢、石弩”的文献记载。从渤海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1000多年前,这里的地方政权隶属于唐。几十件铜镜和铜印上面或刻汉字的作坊号、官府签押文,或有汉字九叠篆书的印文,都是中国历代王朝对黑龙江流域行使管辖权的证据。 陈列文物精品化,手段多样化,展示形象化,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黑龙江地区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勾画了黑龙江地区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的历史画卷,再现了爱国军民抗击外来侵略、保卫家乡的民族英雄气概。激励着观众更加热爱祖国,热爱边疆,把龙江建设成更为美好的家园。所陈列的展品大部分是黑龙江地区典型遗址出土的文物和历
代珍贵的传世品。 第一部分:远古人类(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42000——10000年) 第二部分:早期居民(新石器时代 距今10000——4000年) 第三部分:文明曙光(新石器时代 距今5000~4000年) 第四部分:跨入文明(青铜时代距今约4000——2500年) 第五部分:方国争雄(早期铁期时代 距今约2500年——公元698年) 第六部分:忽汗州都都府---海东盛国(唐 公元698——926年) 第七部分:辽泰州与五国部(辽 公元926——1114年) 第八部分:金源内地(金 公元1115年——1234年) 第九部分:开元路和水达达路(元 公元1271——1368年) 第十部分:奴尔干都司(明公1368——1644年) 第十一部分:黑龙江将军的设置(清 公元1644年——1911年) 《动物陈列》陈列面积750平方米,陈列标本重点突出该省特产动物,也有少量世界珍稀动物,如丹顶鹤、东北虎。对重点展品多用生态景箱展出,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古动物陈列》陈列面积480平方米,重点展品中有黑龙江平头鸭嘴龙、披毛犀和松花江猛犸象大型骨骼化石,它们都是该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掘的.。富拉尔基出土的披毛犀,高1.82米,长3.67米,出土时十分完整,脚上的小指(趾)骨都保存齐全,在国内同类标本中是较大、较完整的个体,被定为一级标本。松花江边肇源县出土的猛犸象化石骨架,全长5.45米,高3.33米,是中国第一具较完整的猛犸象化石。 在这里还有恐龙化石及恐龙蛋化石,其中的恐龙复原模型尤其引人注意。 珍贵藏品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文物标本107400多件,其中一级藏品84件,一级标本1件。此外有图书4万多册。馆藏自然标本较多。岩石、矿物、土壤、动植物和古生物化石标本共7万多件。历史文物、少数民族文物及绘画等共有3万多件。金代文物和赫哲族文物较为丰富。字画以现代画为重点,著名艺术大师潘天寿的作品收藏较多。“北大荒”版画早期的代表作也是馆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