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优秀3篇】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篇一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这种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在教学数学时,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在教学语文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篇文章进行朗读和解析,从中学习语文知识和提高表达能力。在教学科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亲自动手,探究科学奥秘。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实现全面发展。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篇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励者,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在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活动和合作探究,达到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比如,在教学历史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考察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历史文化,提高历史认知和文化素养。在教学音乐时,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喜爱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表演,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和表现能力。在教学美术时,可以设计一些创意性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通过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提升。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篇三
一、《过零丁洋》背景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这激情慷慨的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品读《过零丁洋》
二、 欣赏朗读,作者介绍,了解诗歌大意。
三、 品读《过零丁洋》佳句。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 拓展阅读《金陵驿》。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 首联中诗人选取了 、 、 、 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
2 诗的首联和颔联与我们曾经学过的《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 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 ,根据是 (用原文回答),这里用的是 。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答案要点 1.草、离宫、夕晖、孤云。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山河有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语。 4.这首诗中诗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创新作业: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春望》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过零丁洋》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六、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