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实用3篇】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一
在《陈太丘与友期》这篇古文中,作者通过描写陈太丘和友期之间的对话,展现了友情和忠诚的重要性。这篇文章适合作为中学生阅读和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真谛,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下面我将提出一份针对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陈太丘与友期》的作者及背景知识。
2.理解文章中陈太丘和友期之间的对话,掌握文章的主旨。
3.通过学习文章,培养学生的友情和忠诚意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
1.介绍《陈太丘与友期》的背景知识。
2.分段讲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分组讨论陈太丘和友期之间的对话,探讨其中蕴含的友情和忠诚。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介绍《陈太丘与友期》的作者及背景知识。
3.分段讲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4.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友谊和忠诚的重要性。
5.展示相关视频或音频,增强学生的感受力。
6.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写一篇与友情相关的文章。
四、教学评估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过程中的表现。
2.作业评价:评阅学生的作业,看是否能准确表达对友情和忠诚的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在阅读《陈太丘与友期》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够体会到友情和忠诚的珍贵。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知能力。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二
《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充满友情和忠诚主题的古文,通过陈太丘和友期之间的对话,让读者感受到真挚的友谊和忠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的真谛,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下面我将提出另一份针对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学习文章,培养学生的友情和忠诚意识。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
1.介绍《陈太丘与友期》的背景知识。
2.分段讲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对话,探讨其中蕴含的友情和忠诚。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音频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介绍《陈太丘与友期》的作者及背景知识。
3.分段讲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对话,引导他们思考友情和忠诚的重要性。
5.展示相关视频或音频,增强学生的感受力。
6.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
四、教学评估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过程中的表现。
2.作业评价:评阅学生的作业,看是否能准确表达对友情和忠诚的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在阅读《陈太丘与友期》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够体会到友情和忠诚的珍贵。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知能力。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三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尝试采用“读一读、译一译、议一议、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学法,侧重学法指导(诵读、疏通、复述、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特点如下:
1.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不禁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将收到很好的效果。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4.字词积累练习,讲究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出示没有加标点符号的《陈太丘与友期》,告诉学生这是83年高考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1、分组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采用竞赛形式诵读、疏通、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二)分析课文
1、思考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论题: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
三.拓展迁移: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实际意义?
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