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课稿(精选3篇)
《论语》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导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说课稿将介绍《论语》的背景、内容和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著作。
一、背景介绍
《论语》是由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整理而成的一部书,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它的成书时期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二、内容概述
《论语》共收录了20篇,每篇都以孔子或其弟子的言行为主题。这些言行涉及到人生道德、政治治理、家庭伦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篇章有《学而篇》、《为政篇》和《子罕篇》等。《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为政篇》探讨了君主的品德和治理原则,主张以德治国;《子罕篇》则涉及到家庭伦理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价值意义
《论语》不仅是一部记录孔子思想的著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论语》,人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阐述,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论语》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政治文化,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结语: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凝聚了孔子和儒家学派的智慧和思想。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拓宽自己的眼界,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学习《论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品德境界。
《论语》说课稿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导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说课稿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论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著作。
一、人物形象描写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孔子被描绘为一位聪明睿智、博学多才的人物,他的言行都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智慧和道德观念。他的弟子们也各具特点,有的重视学习,有的强调修身养性,有的关注政治治理。通过学习这些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经典语录解读
《论语》中有很多经典的语录,这些语录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巧言令色,鲜矣仁”等,这些语录都对人生道德和处世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通过解读这些经典语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和生活。
三、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论语》虽然是古代的著作,但其中的道理和智慧却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论语》中对于家庭伦理、人际关系、教育等问题的思考,都可以为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提供启示。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道理,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结语:
《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道理的著作,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拓宽自己的思维和眼界。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学习《论语》,在实践中发扬其精神,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
《论语》说课稿 篇三
《论语十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 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 能力目标:
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 德育目标:
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 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 ,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 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 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 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
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 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 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
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
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 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