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课改共成长(优秀3篇)
我与课改共成长 篇一
课改是指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我与课改的共同成长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课改给我的启发和帮助。
首先,课改给我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而在课改中,学生扮演着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通过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了我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研究性课题,要求我们自主选择资料、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并最终做出自己的研究报告。通过这个课题,我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在传统教学中,学习往往被视为一种任务和负担,而在课改中,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曾参加过一次数学建模比赛,在比赛中,我们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次比赛,我不仅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应用的价值。
最后,课改让我更加关注个人发展和全面发展。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而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在课改中,我有机会参加各种兴趣班和学科竞赛,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还能够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曾参加过一个文化艺术节,我负责策划和组织一个文艺演出,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总之,我与课改共同成长,收获了很多。课改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让我更加关注个人发展和全面发展。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经历和能力将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我与课改共成长 篇二
课改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尝试,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与课改的共同成长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课改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
首先,课改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输入,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通过项目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求进行学习。我曾参加过一个项目学习,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其次,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的提高,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而课改通过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曾参与过一个科技创新竞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合作,我们设计出了一款智能家居产品,并获得了比赛的奖项。通过这次经历,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最后,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科成绩和知识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而课改通过兴趣班和选修课程等,让学生有机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并提供相应的培养和支持。我曾参加过一个音乐兴趣班,通过学习音乐,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还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个经历,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总之,我与课改共同成长,从中收获了很多。课改为我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我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了我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经历和能力将会成为我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我与课改共成长 篇三
我与课改共成长
当前,早期教育、脑科学和心理科学都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育人功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幼儿真正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学前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始终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新世纪的到来,急切地呼唤着教育的深入改革,同样也急切地呼唤着教育的深入改革,同样也急切地呼唤着我们学前教育课程和教材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富有实效和人性。在一期课改基础上启动二期课改,体现了时代的召唤,同时,也确保了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连续性、发展性和开创性,以实现幼教课程改革的跨越式发展。
自从《指南》问世以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程的学习。每次教研组内的学习研讨活动,我不仅认真聆听别人的教育经验,也勇于提出自己的困惑,和大家共同研究。随着对《指南》学习的逐步深入,我开始在自己的工作中大胆运用已有的新课程理念,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经过一年多的大胆尝试和积极实践,我与新课程又近了一步。
一、课程以整合为特点
幼儿教育不等同于幼儿园教育,要提高幼儿的素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家庭是幼儿教育的合作伙伴,家园必须协同教育,资源共享,交融整合才能共创一种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随着学习和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家园共育的优势。在实施课改活动方案中,孩子们主动探索,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家长一下子回答不了的。而且孩子们也需要成人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让他们亲身实践,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作为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刚实施课改时,家长对幼儿园经常收集废旧材料,不理解,我们通过开展家长会、送教上门、网上指导、家园之窗、宣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南》,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积极配合,家长们乐意与孩子一起收集废旧材料;一起做实验、找资料,记录和发现宝宝活动主题的小秘密;很多家长向老师介绍有关的碟片、书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资源共享、社区、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的交融整合。
同时通过学习《指南》,我在制定活动目标上有所改变。以往只重视对幼儿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现在除考虑知识技能方面以外,我还充分考虑到其他以行为习惯、经验智慧、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为价值取向的培养目标,力求使每一个幼儿获得和谐的发展,为多元化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
《指南》指出,“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要充分注意每一种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互动与渗透。”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表面的、缺乏概括能力的,因此,为幼儿设计开展的活动应该是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特征的课程体系。学习《指南》后,我在活动设计时努力打破学科界限,突出活动的有效整合,活动以主题的形式开展。在主题活动《过新年》中,我和搭班老师共同商议、选择、制定活动内容,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制作新年礼物》、《唱唱新年好》、《跳跳铃儿响叮当》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丰富了过新年的知识,在互赠新年礼物时增进了同伴间友好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对新年有了美好的憧憬。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对《指南》的学习与领会,使以往“预设”为主的课程发展为“预设”与“生成”的相互渗透。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极大的热情,作为我们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
有一段时间,我班幼儿在喝水时特别喜欢模仿大人喝酒时碰杯的样子,虽然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幼儿对这一举动乐此不彼。一天,一幼儿发现一个杯子的外壁有几个黑色的斑点,便问我:“老师,这是什么?”我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这是因为外面的搪瓷剥落的缘故,而是引导幼儿进行了“杯子的外套为什么坏了?坏了会怎么样?”的讨论,这次临时组织的讨论引发了幼儿极大的热情。打那以后,幼儿喝水时碰杯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幼儿保护杯子的行为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三、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
《指南》提醒我们“游戏旨在满足幼儿自主自发性活动的需要,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
性健康的发展。”在实施课程的全过程中我以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自主地构建和实施课程,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主动地积极地发展。
1、 关注幼儿的需要,使目标更具针对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考察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儿童的现状,使目标具有针对性,才能为幼儿的成长提供适合他们内部需要的外部条件。如:小班开展的主题活动‘苹果 和生梨’片段教学《水果照相馆》,老师对目标侧重点把握很好,通过①了解水果的外形特征;②打扮水果娃娃;③为水果娃娃照片制作相框等活动,让幼儿喜欢水果,能正确说出几种常见水果的名称,并了解其典型特征,所以教育的作用也很显著。
2、关注儿童的 兴趣,使内容更具情趣性。
以往,我们老师对课程的理解过于狭隘,把它等同于教材、剥离了幼儿生活实际,现在我们老师把课程立足于幼儿的实际生活,注重不断更新、丰富课程内容,把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和观察都引入了课程。
3、关注儿童的水平,使方法、途径更具有实效性。
在实践过程中,我根据每个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选用恰当的方法,利用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途径,使他们在自我建构中真正获得最佳的发展,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我的身体”活动中,我们把目光从文本转向儿童后,首先老师有意识的设置情境,观察儿童在活动中认识和运用感官的情况,然后再根据儿童的原有水平设计教学活动。如:针对儿童会用眼睛看的原有水平,减少了认识眼睛用途的课时安排,直接进入到让幼儿相互交流用眼睛看到了什么的活动环节,又针对大部分幼儿不会用鼻子闻的方法来感知事物的现状,教师注意增加活动,让孩子自己尝试发现鼻子是可以闻到气味的。通过综合活动,幼儿自己选用合适的方法了解事物的特征,提高了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能力。这样,关注幼儿的原有水平,选用最佳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教育,使教育更具有实效性。
4、关注幼儿活动中的表现,使评价更具有发展性。
在实施课程中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关注他们活动的过程,分析个人的智力和能力,为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如:在“利用几何图形拼图”的活动中,教师变关注儿童的操作结果为关注儿童的操作过程,评价的重点是哪些孩子会又快又好的拼,哪些孩子是模仿别人拼,那些孩子还不会,然后在他们自己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为他们分别提供智力要求更高的、智力要求相似的和智力要求低一些的不同材料,以满足他们的不同发展水平。
四、勤于反思、及时调整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地学习、接收新的信息,才能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不断提高教学灵活应对的机智策略。就拿我们环境教育来说吧: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这些字眼,对我们幼儿教师来说,并不生疏。我们不妨对过去的墙饰进行思考,墙饰的主题是否贴近幼儿生活了?是墙上有了孩子们的作品,这种流于形式上的互动,还是墙饰主题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贴近孩子们生活之间的互动?幼儿的任何一种知识经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教师们有否围绕墙饰主题思考:“互动墙饰该记录哪些内容?”有否引导幼儿多渠道地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并吸引家长共同参与孩子们的教育呢?
互动墙饰的形式很多,主题内容可以围绕幼儿的关注点,关键在于教师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兴趣点,是否正是我们要教的知识点,墙饰的主题能否体现教师引导下,孩子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实施教学方案中,我们要善于观察、捕获孩子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的富含学习价值的信息,把握原点目标,及时调整、合理整合成新的教育资源。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虽然我们重视了如何设计、实施富有弹性的教育活动方案;重视“教育应如何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师生共同构建发展的课程方案从目标、内容、形式、方法、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它变成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带来了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使幼儿在生活、学习活动中,体验到自己成长的快乐。但是我们教师要更好的学习、贯彻《纲要》,并能自觉地将新的教育观念和目标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与价值追求,在工作中把目光转向儿童、关注儿童、研究儿童,学会了了解儿童行为的发展意义,并以此作为教育实践首要追求的价值取向,真正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