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论文【优质3篇】
解析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论文 篇一
当代中国史学是一个发展迅速且多元化的学科领域。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史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论。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以及发展趋向。
首先,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研究领域仍然存在,但是也出现了新兴的研究方向,比如社会史、性别史、环境史等。这些新兴领域的出现,使得中国史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和演化。
其次,中国史学的演化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史学家开始接触和借鉴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传统的研究范式进行反思和批判。这种西方史学的引入和融合,为中国史学的演化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思路。
此外,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向也呈现出一些特点。首先,研究范式从单一的政治、经济等领域逐渐向多元的领域转变。中国史学家开始更加关注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和演化,研究对象更加广泛。其次,研究方法从单一的文献研究逐渐向多元的方法论转变。中国史学家开始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丰富研究手段。最后,研究视角从国内向国际化转变。中国史学家开始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学术的先进成果。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是一个多元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国史学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借鉴和吸收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断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未来,中国史学有望继续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方法,并与国际同行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解析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论文 篇二
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史学的范式变革、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学科发展的趋势三个方面来解析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
首先,史学的范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过去,中国史学主要关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研究对象以国家为中心。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学科交叉的发展,中国史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社会各个领域。例如,社会史、性别史和环境史等新兴领域的出现,使得中国史学的研究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
其次,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传统的史学研究主要依靠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家开始引入和借鉴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人类学等。这些新的方法为中国史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实证化的途径,丰富了学科的内涵。
最后,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向是多元、开放和国际化的。中国史学家开始更加关注社会各个领域的研究,将中国历史放置于更加广阔的背景之中。与此同时,中国史学家也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吸收和借鉴国际学术的成果。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不仅能够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史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是一个多元化、实证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国史学在面临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范式的变革、方法的创新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动着学科的发展。未来,中国史学将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历史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解析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论文 篇三
解析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论文
怎样认识当代中国史学,当代中国史学与以往的史学有什么不同,它们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着,这些不同形态的史学是怎样相互影响的,其演化发展的趋向如何,这是研究中国当代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以为,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当代中国史学的话语形式、学风、研究内容、治史风格、治史目的等诸多方而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其存在状态也渐渐分化,逐步演化为主流史学、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三种主要的史学形态。三种史学形态的内涵、精神和特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架构起当代中国史学的基本风。
研究史学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史学形态—也就是史学的存在状态—的描述,比如以往研究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学,学术界常常使用“封建史学”“新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资产阶级史学”“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唯物主义史学”“唯心主义史学”等概念来概括某一种史学形态,并赋予它特有的内涵、宗旨、风格等。显然,这样的描述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化特征。那么,反观当代中国史学形态,还能否再用这些概念来概括呢?显然不能。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研究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唯物史观在历史学领域普遍运用,“封建史学”“资产阶级史学”“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等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几乎所有的历史研究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什么角度来恰切地描述当代中国史学形态,就成了剖析当代中国史学的而貌、发展态势及本质的关键所在。
史学形态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又是认识者根据不同的认识标准进行的理论概括,是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相统一的结果,其本质是为了获得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角度,把史学的存在状态揭示出来。划分史学形态,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依据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通过对当代中国史学发展状况的深入分析,我们侧重于从历史书写的目的性及治史观念的差异的角度来认识当代中国史学的存在形态,并把外在的编纂形式、表达方式和写作风格作为参照。由此入手,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史学存在着主流史学、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三种主要形态,其内涵和特质各不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
所谓主流史学(或称主导史学),是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构起来的史学话语体系,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主流史学的基调是弘扬“主旋律”,表达的是统治者的历史话语,其目的是以维护国家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为主,研究历史是为了说明现行政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或者说,统治者通过主流史学表达自己的历史观念,并把对历史的解释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主导或引导人们对历史的看法。通过特有的历史书写内容来教育全体民众,从而形成全民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意识形态化非常明显。主流史学往往和权力结盟,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意识和直接的政治实践功能,可以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学术资源自上而下地向人们输灌某种历史观念,“建立一种‘政治—学术’模式,即通过历史研究这样的学术性行为来隐蔽地表达政治意图,垄断对历史的解释权,使史学能够更好地为现行政治服务”。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语境中,主流史学显然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这己经是一个共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封闭到开放、由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对立到对话的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并形成了从历史观、研究内容、对历史诊释和解读方式直到历史编纂框架等诸要素在内的系统的对历史的认知模式,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史学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中国史学中的优秀的思想遗产和历史进程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当今中国史学的主流。这个主流的存在和发展,一方而在历史观上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一方而在研究风格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从世界范围来看,这可以说是当代历史学的中国学派”团。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己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从理论到方法,从思路到话题,都己经标准化、程式化了”叫。
所谓精英史学,学界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从记述内容的角度来理解,指那种反映“精英人物”的政治、军事活动的史学。从史学史的角度看,这种史学由来己久,在历史发展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外历史书写几乎都眼光向上,把帝王将相等“精英人物”置于历史活动舞台的中心,以至于形成了“英雄史观”这样的历史观念。一种是从撰述主体的角度来理解,指由“知识精英”撰述的史学。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批富有“精神关怀”和“技术关怀”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等知识精英,他们有着超越常人的独特的精神寄托和心灵诉求,或建立庞大的思想体系,或开启全新的思维方式,或贡献宝贵的知识财富,影响人类社会甚巨。具体到史学领域,精英史学当然就是精英史家撰述、传播和分享的史学。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精英史家”是指史学工作者中那些思想独立、见解独到的优秀分子,精英史学自然是指作为精英史家的史学工作者创作的历史作品及其史学旨趣。从著史的目的性上看,精英史学往往以天下为己任,注重对历史文化的反思、赓续和革新,存疑考信,张扬历史见解的深刻与独特,侧重于知识阶层的历史表达,自觉承担着社会教化、批判和启蒙的使命,是“经典”的独特解释者和传播者。在史学思想上,精英史学并不主动与意识形态结盟,‘已更注重宣扬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追求对历史独立的思考和解释,在历史研究方而更注重“社会批判”,通过自己的“批判性研究,让政治家从中看到存在的问题,看到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推动历史的发展”。
精英史学重视对人格尊严、生命价值和学术自由的培育,对人类的生存怀有忧患之心。在学术价值上,精英史学更强调求真,往往旁征博引,立论高深,追求学术价值的永恒和理论创造的精深,致力于学术的原创、承继和发展。在历史书写的态度上,体现的是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表达的是个性化的历史见解和审美情趣。精英史家的思想来源比史学领域乱象迭出,内容庸俗、史实讹并、史观错误、生搬硬造、随意杜撰的现象比较普遍川。大众史学的'作用不是把正确的历史知识贡献给社会,引领整个社会向善,而是一味猎奇,书写严重失范。大众史学似乎变成了娱乐,正逐步消解着人们对历史和经典的“敬畏感”。有鉴于此,大众史学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汲取主流史学和精英史学的严谨治学的精神,提高书写者才、学、识、德等各方而的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历史、社会及个人负责,以“良史之心”建构大众史学体系,达到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历史知识社会化阐释人文理念和人文理想。
当代中国大众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本土自生到中西结合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大众史学基本上是传统式的历史知识普及。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Public History”传入中国,开始了中国本土的通俗史学与西方舶来的大众史学的结合。就当下来讲,大众史学的发展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理论建设,二是学科建设。就理论建设而言,时至今日,大众史学在社会领域的实践如火如茶,通俗历史读物的大量发行,电视讲史的持续热播,网络历史作品的不胫而走,历史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都说明历史知识对民众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大众史学的理论建设却非常滞后,诸如历史知识社会化的规范、原则、体系等问题,尚缺乏系统的理论论述。理论是学术发展的灵魂,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引,大众史学的乱象就不会得到深刻反思,也不会有发展的后劲。就学科建设来讲,随着本土通俗史学的发展和西方大众史学观念的传入,如何中西合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史学学科,从专业性的眼光观照那些针对社会大众层而的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谋划,以便更好地培养社会大众正确的历史意识,提升大众认识历史、反思历史的能力,在当下己显非常重要。这实际上是要求主流史学和精英史学跨界进入大众史学领域,培养相关人才,参与大众历史知识的生产。
可以这样说,历史知识的社会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成文化的有序和健康发展,也可导致文化的混乱和机体病变。有鉴于此,史学界必须对大众参与的历史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做出战略上的反思,遏制乱象,尽可能为它们营造一个开放的健康发展环境。2013年,上海地区有些高校己经成立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为大众史学学科建设开了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