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上的实验》课堂教案设计(精彩3篇)
《斜塔上的实验》课堂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比萨斜塔的历史和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
1. 比萨斜塔的历史和建造背景;
2. 比萨斜塔的结构特点;
3. 比萨斜塔的倾斜原因。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比萨斜塔的外观和倾斜情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介绍比萨斜塔的历史和建造背景,让学生了解比萨斜塔的重要性;
3. 实验: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在小组中模拟比萨斜塔的倾斜情况,通过调整支撑点,找到平衡点;
4. 分析:让学生分析比萨斜塔倾斜的原因,并讨论解决倾斜问题的方法;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习效果。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2. 小组展示:让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3. 知识测验:通过知识点的选择题和解答题,检验学生对比萨斜塔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
1. 制作模型:让学生利用废纸板等材料制作比萨斜塔的模型,加深对比萨斜塔结构的理解;
2. 参观实地:组织学生参观比萨斜塔,亲身感受其倾斜的奇特魅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比萨斜塔的历史和结构特点,还能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斜塔上的实验》课堂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比萨斜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
1. 比萨斜塔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比萨斜塔的倾斜原因分析;
3. 比萨斜塔的结构设计与稳定性探究。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比萨斜塔的外观和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介绍比萨斜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比萨斜塔在意大利的重要性;
3. 实验: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在小组中尝试用不同材料建造比萨斜塔,探究其稳定性;
4. 创新: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改进比萨斜塔的结构设计,提高其稳定性;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2. 设计作品:让学生展示他们设计的比萨斜塔模型,评选出最稳定的作品;
3. 知识检测:通过知识点的选择题和解答题,检验学生对比萨斜塔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
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前往比萨斜塔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其建筑特点和倾斜情况;
2. 制作展览: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比萨斜塔模型展示在校园内,与其他同学分享经验和成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比萨斜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能培养实验和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斜塔上的实验》课堂教案设计 篇三
《斜塔上的实验》课堂教案设计
十八 斜塔上的实验
亨利·托马斯 达纳·李·托马斯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的巧妙构思。
2.了解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的事迹。
3.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重点
1.领会文章的巧妙构思
教学难点
1.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意大利有一座塔比较有名,你知道是什么塔吗?(出示斜塔的照片,介绍相关知识)曾经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在此做过实验,他就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那么今天我们所学的《斜塔上的实验》就是一篇介绍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出示伽利略的照片)首先,请大家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伽利略以及你所了解的人物传记的相关知识?
1.组织学生发言。
(同学自由发言。可以采用限时介绍,前面已发言的内容,后面发言的同学就不要重复,只要进行补充即可。)
2.明确:
(1)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2)人物传记往往是通过对人物事迹的描述来表现人的思想性格、品行操守的,写法上或片言居要,开篇点示人物的某一精神品质,以此作为组材的总纲,再记叙与其人相关的事件,来对这一品质加以形象的印证;或分写几件事,来表现其人的不同侧面,展示其人性格的几个方面。
(3)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人们把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命名为伽利略卫星。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二、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1.注音:(投影)
祈祷 qí 粗糙 cāo 倔强 jué jiàng 卷帙 juàn zhì
妥协 tuǒ xié 不屑 xiè 嘀嗒 dī 嘀咕 dí
嘘 shī 赫赫 hè hè
2.释义: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思想不集中。焉,代词,这里。
默默无闻 :不出名;不为人知道。
妥协: 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逸,安乐,安闲。
兴高采烈 :形容高兴的样子。兴,兴致。采,神采,精神。烈,旺盛。
不折不扣: 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三、解题
1.你觉得课文的标题《斜塔上的实验》好吗?如果你觉得好,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个更合适的标题,请你写下来,也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可结合课后练习)
教师总结归纳:根据交流情况,适时点拨指导,明确要点如下:
(1)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拟题
(2)课文的标题“斜塔上的`实验”突出伽利略一生最重大的发现。
“追求真理的道路”提示读者注意伽利略一生是怎样不断地追求真理的。
“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书直接点明伽利略发现真理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能结合课文,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作出适当适时的评价与鼓励。对于要点的明确,教师要注意侧重正确的引导过程,让学生明确要点源于学生自身的发现。)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读课文,给课文划分结构,并准备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
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1—7)—孩子和学生时代(8—12)—比萨斜塔上的实验(13—19)”的思路展开的。
2.“斜塔上的实验”是伽利略一生最重大的发现,请同学阅读课文13-19节,思考:
(1)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了怎样一个实验?
(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落下。
(2)
(1) 实验的结果怎样?
(这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落到地下。)
(3)这个实验要证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自由落体定律)
3.课文中除了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外还重点写了他的另一个发现,请同学阅读课文1-7节,思考:
(1)这一部分写了伽利略发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自然节奏原则)
(2)目前你知道的它的应用领域是哪些?
(时钟计时 计数脉搏 计算日食 推算星辰的运动)
(3)
为什么伽利略能从一个不起眼的现象中发现摆动的节奏原则呢?他的哪些行为对你有所启发,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如①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漫不经心”写出了教堂司事对挂灯链条的摆动早已熟视无睹,然而正是这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惊扰了”伽利略,“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这一对比足见伽利略是多么善于发现问题、爱思考问题。
②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这是承上启下的一个过渡句,承接前面灵感的产生,引出下面的实验。表明伽利略不但善于发现问题、爱思考问题,还惯于用实验来检验真理。)
4.习惯是从小养成的,那么伽利略在孩子和学生时代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3-19节,为孩童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看看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明确:小伽利略是个善于观察、喜欢幻想、乐于动手的孩子,这些特点正是他“热爱科学”、“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的基础。
五、写作特点(1)一——构思巧妙:
本文是一篇介绍伽利略的人物传记,而人物传记一般都按时间顺序写,而这篇课文为什么首先描写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
明确: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回过头来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的情况,接着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六、作业
1.完成《与课堂同行》相关练习
2.参照课文内容,以“斜塔实验的前夜”为题写一个小课本剧。
时间:伽利略做斜塔上的实验的前夜
地点:实验室一角、校园一角、家中、家门口
人物:伽利略、伽利略的学生、同事、亲属各一人。
情节、对话、舞台提示自拟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请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课文探究
1.课文所写的两个发现,实际上就是知识创新。你能不能从伽利略的实际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述出来。
明确:不轻易相信权威,不断实验,勤于思考,将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之下。
2.在上节课对于伽利略我们已经有了初步了解,现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假设:你是伽利略的导师,请你为他写一个恰当的评语。
明确: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热爱科学,不怕权威,勤于思考,不断实验,可以让同学结合文中具体的语段来说明。
三、写作特点(2)——记叙与描写相结合
1.本文的写作除了构思巧妙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记叙和描写相结合,不知大家喜欢哪一处描写?读出来并说明为什么。
明确:
如:第1节描写教堂里的气氛,用有声写无声,用一条链条的擦碰声衬托出教堂大厅的安静氛围。
第15节的描写把学生的反对,教授的压制写得很真实,让人有一种压力, 而伽利略就是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坚持自己的实验,这种精神很难得。
第17节对观察比萨斜塔实验队伍的描写更加渲染了教授们幸灾乐祸的神情和伽利略坚信科学的精神。
这就使文章生动形象、令人爱读。开头和结尾的场面描写,起着营造气氛的作用,表现了伽利略的求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拓展延伸
1.伽利略不相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但是,当他在权威面前,或者权威站在他面前,他与权威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设想一下在那种“不讲科学”的风气盛行的情况下,伽利略是如何面对权威的,参照课文内容,以“斜塔实验的前夜”为题写一个小课本剧。(幻灯展示)
时间:伽利略做斜塔上的实验的前夜
情境1(实验室里)
旁白: 伽利略的同事: 伽利略:
情境2(校园一角)
旁白: 伽利略的学生: 伽利略:
情境3(伽利略的家)
旁白: 伽利略的亲人: 伽利略:
情境4(伽利略家门前)
旁白: 皇家科学院的特使: 伽利略:
(情节、对话、舞台提示自拟,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表演)
老师赠言: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2.其实在科学发展史上像伽利略这样的科学家有很多,你最喜欢的科学家是谁呢?
(如牛顿,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他是科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推动了我们人类的进步,可他的伟大正来自于平凡的生活。这正如他所说:“无穷无尽的知识之海,我不过是个海边捡贝壳的小童。”)
五、课堂小结
《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本文描述了伽利略的两个重大发现和他孩童时候及学生时代的情况,表现了他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并善于用实验来检验发现的创新精神,以及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真理、探索真理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文章构思巧妙。它没有按一般人物传记以时间为顺序的写法,而是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墨,迅速地吸引住读者。
本文在记叙中加入了适当的描写,这种表达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令人爱读,不仅让我们充分了解到伽利略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的相关细节,而且还感受到伽利略重大发现背后的巨大压力,更突现出伽利略不怕威胁、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六、激情结语:
同学们,如果说科学是一架天平的话,真理往往被埋得很深,但它象沙里的金子一样,总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而权威往往高高在上,像一只断了线的气球一样,经不起高空的考验。伽利略凭借自己对科学的热爱、执著和重视实验的精神,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伟大处于平凡,理论来自实践,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勤于学习,敢于质疑,勇于实践,成为新世纪的伽利略。
七、布置作业:
1. 完成《与课堂同行》剩下的题目。
2. 完成《补充习题》
附:板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
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
善于发现,善于实验 热爱科学、敢于奉献 不轻信权威、探索真理
权威
真理
科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