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的教案(精简3篇)
诗经采薇的教案 篇一
诗经《采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著名诗歌,也是中学语文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本文将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份针对《采薇》的教学案例,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首古文诗歌。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介绍《采薇》的背景和作者进行开篇。《采薇》是一首唐代诗人元稹所作,描写了一个女子在采摘花草时的景象,以及她内心深处的情感起伏。通过对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可以引发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解析《采薇》的内容和结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采薇》中用“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反复表述,体现了女子在采摘过程中的专注和投入,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爱。同时,诗中还有“见夫君子,终日不食”的描述,表达了女子在思念心上人的时候,甚至不愿进食的心情。通过解析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人情世故和情感抒发,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采薇》相关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首诗歌。比如可以邀请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他们通过朗诵《采薇》来感受诗歌的魅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促进他们的思维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更好地教授《采薇》这首古文诗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相信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一定能够在《采薇》的海洋中畅游,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与深邃。
诗经采薇的教案 篇二
诗经《采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珍贵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教授《采薇》,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古文诗歌,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面临的挑战。本文将提供一份关于《采薇》的教学案例,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首古文诗歌。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采薇》的背景和作者进行引入。《采薇》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描绘了一个女子在采摘花草时的情感世界,展现了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视。通过对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可以引发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文诗歌。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解析《采薇》的内容和结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采薇》中用“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反复表述,揭示了女子在采摘过程中的专注和投入,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追求。同时,诗中还有“见夫君子,终日不食”的描述,表达了女子在思念心上人的时候,甚至不愿进食的心情。通过解析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采薇》相关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首诗歌。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他们通过朗诵《采薇》来感受诗歌的魅力;还可以安排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促进他们的思维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案例,相信教师们可以更好地教授《采薇》这首古文诗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采薇》这首古代诗歌在学生心中绽放出绚丽的文学光芒。
诗经采薇的教案 篇三
诗经采薇的实用教案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诗经采薇的实用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诗经“六义”;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戍边将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并逐步领会戍边将士思念故乡及热爱祖国的感情。
2.通过赏析课文第六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情景交融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并能够结合全文分析其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与保卫国家英勇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戍边将士浓烈的思归之情。
【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通过描写薇菜来体现将士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
四课时
【教学设想】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描写将士出征思念故乡的诗歌。本文重点在于体会将士的思归之情。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篇目,对《诗经》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必修1第1单元的诗歌模块的学习,学生也初步接触鉴赏诗歌的方法,相信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同学们能够较好地理解《采薇》所传达的情感和掌握鉴赏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优美的诗选自《诗经?小雅》中的《采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三、《采薇》的写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
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一)初读全文,读准字音,大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重点字词读音
猃(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启居载(zài)饥载渴靡使归聘(pìn)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四牡(mǔ)业业四牡骙(kuí)骙
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猃狁孔棘(jí)雨(yù)雪霏(fēi)霏
(二)听示范性朗读录音,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并从整体上把握戍边将士的家国之思,那么课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呢?这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齐声朗读课文前三章,思考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1-3章: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
(一)赏析第一章: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第一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猃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休息,为跟猃狁来厮杀。
思考:第一章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兴的手法。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二)赏析第二章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候的音信。
★第二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三)赏析第三章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第三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小结: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诗歌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思考问题:第1-3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第1-3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1)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2)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3课时
一、导入(复习式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三章内容,主要通过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戍边将士的战争生活,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浓烈的家国之思。
二、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章,思考课文是如何描绘将士们的戍边的战争生活的?
(一)赏析第四章
(23)常:常棣(棠棣),既芣苡,(fúyǐ)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车:兵车。
(28)牡(mǔ):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
★第四章译文: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二)赏析第五章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第五章译文: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小结:第4-5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体现出了将士们的自豪感和保卫国家的责任感。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三)赏析第六章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43)往:当初从军。
★第六章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小结:第6章写戍边将士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第4课时
一、导入
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上把握了《采薇》的主要内容,也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情感。《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著名篇章,谢玄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最优美的句子之一。那么《采薇》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讨论探究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这四句诗是怎样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
(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之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有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2)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明媚的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3)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
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三、讨论分析《采薇》写作特色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重章叠唱。它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四、做相关习题,深入理解反衬这一修辞手法。
1、对比及其作用:
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
,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的作用,主要是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2、衬托及其作用: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正衬: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即是。
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