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 教案【优秀3篇】
《两小儿辩日》 教案 篇一
教案名称:《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杜甫和李白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进行辩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两小儿辩日》的背景故事和主要内容。
2. 分析杜甫和李白的诗歌风格及表达方式。
3. 进行辩论,探讨杜甫和李白在文学上的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 打印《两小儿辩日》的诗歌原文。
2. 准备杜甫和李白的诗歌选集。
3. 设计辩论的主题和问题。
4. 准备学生的辩论角色和分组。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杜甫和李白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氛围。
2. 分析:指导学生分析《两小儿辩日》中的对话内容,讨论杜甫和李白的不同观点。
3. 辩论:将学生分为杜甫组和李白组,让他们就“文学创作中情感与理性的重要性”展开辩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4. 总结:通过辩论的过程,总结杜甫和李白在文学创作中的不同之处,并引导学生思考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5. 拓展: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杜甫和李白的作品,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学成就。
评价方法:
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辩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的内容和逻辑性。
2. 通过学生的辩论表现和总结能力,评价他们对杜甫和李白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鼓励学生写下对《两小儿辩日》的感想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两小儿辩日》 教案 篇二
教案名称:《两小儿辩日》文学赏析
教学目标:
1. 理解《两小儿辩日》的背景故事和主要内容。
2. 分析诗歌中的对话方式和表达手法。
3. 探讨诗人杜甫和李白在文学创作中的不同风格和思想。
教学重点:
1. 分析《两小儿辩日》中的对话结构和情感表达。
2. 比较杜甫和李白的诗歌风格及表达方式。
3. 探讨《两小儿辩日》对人生哲理的启示。
教学准备:
1. 准备《两小儿辩日》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
2. 分发杜甫和李白的诗歌选集,供学生参考。
3. 设计讨论问题和小组合作活动。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两小儿辩日》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阅读:学生阅读《两小儿辩日》的原文和翻译,理解其中的对话内容和情感表达。
3. 分析:指导学生分析杜甫和李白的诗歌风格和表达方式,比较两位诗人在文学上的不同之处。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两小儿辩日》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
5. 总结:通过讨论的过程,总结杜甫和李白在文学创作中的特点和成就,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认识和理解。
评价方法:
1. 观察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评价学生的讨论深度和逻辑性,鼓励他们发表独到见解和观点。
3. 帮助学生总结讨论的成果和启示,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两小儿辩日》 教案 篇三
《两小儿辩日》 教案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