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经典3篇】
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将相和》这篇古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将相和》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2. 难点:学生如何通过阅读理解这篇古文,把握作者的用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古代将相和睦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这篇古文的兴趣。
2. 学习《将相和》:带领学生认读课文,解释生字词语,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题思想,各自发表看法。
4. 朗读:让学生依次朗读课文,培养他们的语音语调。
5. 课文分析: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6. 情感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或表演形式,让学生感受将相和睦的情感。
7.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作者意图,进行思维导图或写作练习。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将相和》这篇古文的主题思想,掌握关键词语,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将相和》这篇古文的部分内容,理解其中的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将相和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友谊意识和团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背诵《将相和》的部分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唐诗宋词中的友情诗句引入《将相和》,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
2. 学习《将相和》:逐段教授学生背诵《将相和》的内容,解释词语含义。
3. 诗歌欣赏:播放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古文中的音乐之美。
4.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活动,展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表演《将相和》中的情节,体验将相和睦的情感。
6. 诗歌赏析:分析《将相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文。
7.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进行个人感悟或小结。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背诵《将相和》的部分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 篇三
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18将相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定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3.读通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掌
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准备: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引导学生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刚才的问题初读课文,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战必胜。形容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3.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问。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2)给文章列小标题。
2.交流,完成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四、找准矛盾点,抓住探究主题
1.看课题,既然是“和好”,那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找出文中那句关键的话来。
2.找到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
“我是赵国大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倒爬到我头上去了。哼,碰见他,我要给他点儿颜色看看!”
3.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他的职位该不该比廉颇高?这就是咱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