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设计《沉浮》【精彩3篇】
大班科学教案设计《沉浮》 篇一
标题:探究物体的沉浮规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密度和体积对沉浮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实验用具:水槽、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塑料球、金属块等)、水。
2.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 学生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引发学生对沉浮规律的兴趣。
2.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给每组提供不同材质的物体和水槽,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密度和体积对沉浮的影响。
3.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包括物体的材质、形状、密度等因素。
4.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物体的沉浮规律,并讨论密度和体积对沉浮的影响。
5. 拓展延伸: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探究其他因素对沉浮的影响,如温度、压力等。
评价方式:
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记录情况。
2. 评价学生对沉浮规律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3.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大班科学教案设计《沉浮》 篇二
标题:动手制作沉浮实验模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模型,深入理解沉浮规律。
2.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
1. 实验用具:塑料瓶、水、不同密度的液体(如食用油、食盐水等)。
2. 制作工具:剪刀、胶水、标尺等。
3.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讨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作一个能演示沉浮规律的实验模型。
2. 制作实验模型:让学生分组,给每组提供塑料瓶、水和不同密度的液体,让他们动手制作实验模型。
3. 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模型中加入不同密度的液体,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沉浮规律,并讨论实验模型的优缺点。
5. 展示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实验模型,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评价方式:
1. 评价学生的实验模型设计和制作过程。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情况。
3.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不同的实验模型设计方法。
大班科学教案设计《沉浮》 篇三
大班科学教案设计《沉浮》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玩水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会看到他们把一粒石子、一片树叶等投进水里,百玩不厌。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我结合大班《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一书设计了此活动――《沉浮》。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
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