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印度【精简6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印度 篇一
印度概况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也是一个文化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印度的首都是新德里,而孟买则是印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和英语,但全国共有22种官方语言和上千种方言。这种语言多样性也反映在印度的宗教上,印度有印度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多种宗教。
印度的地理环境也是多样的,北部有喜马拉雅山脉,南部有德干高原,东部有恒河平原,西部有莫卧儿高原。印度的气候也各不相同,南部气候炎热潮湿,北部气候干燥寒冷。印度的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片的耕地、森林和矿藏资源。其中,茶叶、大米、小麦、棉花和煤炭是印度的主要农产品和矿产资源。
印度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印度的三大经济支柱。印度的传统产业包括纺织、印染、手工艺品和珠宝加工等,而现代产业中信息技术和汽车制造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印度的服务业也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外包服务和旅游业。
总的来说,印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国家,其多元文化、丰富资源和不断发展的经济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了解的机会。
七年级地理教案印度 篇二
印度的历史和文化
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印度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期包括印度教和佛教盛行的古代印度时期、莫卧儿帝国的兴起和衰落、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以及印度的独立运动和独立后的发展。这些历史事件都对印度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印度的文化也是多元和丰富的。印度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如梵文文学、印地文学和英语文学等。印度的音乐和舞蹈也非常有名,如印度古典音乐和印度舞蹈。此外,印度的建筑也非常独特,如泰姬陵、印度教寺庙和清真寺等。印度的传统服饰和美食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印度的文化也受到宗教的影响,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印度都有着庞大的信徒群体。印度的宗教节日和民间传统也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排灯节、哈里·拉亚节和恒河沐浴节等。
总的来说,印度的历史和文化深厚而多样,通过学习印度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和变迁,也可以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七年级地理教案印度 篇三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知道印度地形和气候的发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道印度的主要农产品以及粮食生产发展状况;知道印度的工业及其发布;知道印度的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及首都和主要城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印度的历史资料展示和气候直观讲解,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通过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后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状况的实例,懂得“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通过对印度的历史与文化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印度的自然地理、经济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对印度的自然、经济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教具准备
印度课件,世界地理图册,世界地理填充图。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板书〕东方文明古国--------印度
〔引入新课〕
唐僧取经是到哪个国家?当时是学习哪种宗教呢?
图片上的荷花就是印度的国花,在许多有关佛教的场所我们能够看到,今天印度的佛教已经不再盛行,大多数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这些也导致印度的政治版图的变化。
〔学生活动〕
恒河沐浴。
〔归纳小结〕
印度同我国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由于开发较早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印度的人口也很多。
〔板书〕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人口问题严重。
〔学生活动〕
提供参考网址:印度的人口,阅读印度人口、民族和语言。
欣赏印度的沙丽和泰姬陵印度世界建筑奇迹泰姬陵。
〔板书〕二、农业生产大国
〔学生活动〕
在“印度”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恒河、德干高原、印度洋。
〔板书〕1.亚洲耕地最多的国家。
恒河三角洲世界最大,灌溉和航运价值高。由于降水丰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主要种植水稻。是世界最大的黄麻产区。
〔板书〕2.印度河和恒河
〔学生活动〕
为什么恒河没有印度河长,但流量远远超过印度河?
〔板书〕3.热带季风气候
〔学生活动〕
观看影片:热带季风气候。
绝大多数耕地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其次是小麦。
〔板书〕4.“绿色革命”
主要通过培育和引进高产的稻麦新品种为中心提高粮食产量,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的局面。
〔学生活动〕
看图分析印度的“绿色革命”前后粮食产量的变化。
〔板书〕5.经济作物
棉花种植面积最大,但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黄麻种植发展迅速,茶树自我国引种,现茶叶产量巨世界第一位。
分析印度农业主要分布地区及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的关系。
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水稻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水热条件好.沿海地带平原为主.
小麦德干高原西北部
恒河上游地区地处德干高原背风坡,地面起伏平缓、降水较少、日照充足,土壤肥沃。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中部
茶东北部雨水充足,有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黄麻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学生活动〕
阅读观看印度的牛。
〔板书〕6.印度的牛
是世界养牛最多的国家。
〔板书〕三、发展中的科学技术
〔板书〕1.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纺织工业基础最好,机械、化工发展快,原子能和电子等新兴工业有一定发展,空间技术、核能利用、电脑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板书〕2.加尔各答和孟买两大工业中心
加尔各答是世界最大的黄麻加工工业,孟买是著名的棉纺织城,两地分别是重要的海港,并为全国第一和第二大城市。
3.发达的电脑软件业
〔学生活动〕
提供网址:
印度的软件业。
布置作业:
完成地理填充图。
板书设计
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二、世界农业大国之一
1.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
2.亚洲耕地最多的国家
3.“绿色革命”
4.经济作物
5.经济作物
6.印度的牛
三、发展中的科学技术
1.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2.加尔各答和孟买两大工业中心
3.发达的电脑软件业
教后感
这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熟悉的印度的古代文明作为导入,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上我又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顺序的调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气候部分的知识采取观看教学录像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印度的气候,并且客观分析降水对印度的影响,理解降水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将一节课的知识点精心组合,层层深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线索。
七年级地理教案印度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
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
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
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活动二:完成导学案的第一个活动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完成,期间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的过程当中适时巡视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提醒学生要获得需要的信息,就要从教材中的文字或是图片中查找。在各小组完成导学案后,让小组代表和同学们分享他们小组的成果,教师给予肯定。我们知道任何知识听一遍是不可能有很深刻的印象的,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活动一涉及到的知识点再捋一遍。
活动三:完成导学案的第二个活动题——热带季风气候和粮食生产。仍然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完成。各小组完成之后选一个小组代表分享成果,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仍然要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知识点加深印象,尤其是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教师在此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代表在前面完成,在填表的时候,一次叫两个同学同时上来合作完成,这样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得到的结果会更准确。印度的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以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好难点,充分利用教材P35的活动题,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三)课堂反馈、巩固提高
活动四:让学生重新看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检测自己完成了几个,这样做不仅整节课首尾呼应,非常完整。而且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体的回顾。锻炼学生对重点、非重点的处理能力,学生自主整理课堂知识,效果更好。
活动五:课堂练习反馈,导学案上设计了A级、B级、C级、D级四级难度的题,课堂中完成A级难度的题目,这些题目的设计都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学生能很快完成,难度较小,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四)自我挑战、拓展延伸
导学案上B级、C级、D级,留作课下作业,让学生逐级挑战,既激发他们的挑战欲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提高。
七年级地理教案印度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3.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4.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5.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6.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7.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8.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9.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10.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
11.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
12.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七年级地理教案印度 篇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了解印度的位置特点。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特点,理解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印度人口增长,增强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印度的地形特点
2.教学难点
人口过快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2.学生准备
准备好地理教材、地图册等学习用具,提前了解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国家地理一般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和环境问题四部分内容。在学习印度时,主要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到印度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人地协调、合理发展的观念。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对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自我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自我归纳总结,凸显个性发展;通过自我诊断评价,发现不足,及时查缺补漏。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补充、完善,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探究,可以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体验,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中要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突出启发、引领作用,适时运用评价手段调控课堂,形成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合作。
采用读图分析、对比归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前面我们学习亚洲分区,学生考虑亚洲分几个区?学生答。接着请同学看图片,发现什么问题呢?学生答:人多。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国家,寻找正确的答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可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求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印度不仅是文明古国,也是现代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对印度有一个新的认识,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承转过渡:印度是南亚大国,与中国山水相连,我们首先从位置、面积、人口等方面来了解。
任务1
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特点,知道印度是南亚大国。
(1)找一找,读一读:
①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10°N、北回归线和30°N纬线,说说印度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说说印度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印度所邻的国家,说说印度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相对位置特点。
②读一读教材上“南亚大国──印度”的阅读材料,说说印度的面积有什么特点?
(2)算一算:阅读“印度人口数量变化图”,计算说出:20xx年印度人口已达到多少亿?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目前印度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几位?为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采取了哪些人口政策?效果如何?
(4)议一议:根据教材32页活动材料,思考分析:印度众多的人口给资源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地理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关键,是影响区域地理特征的重要因素。以地理位置为突破口,去认识、了解印度,便于学生形成空间位置概念。通过找位置、读一读、计算人口增长等活动,让学生得出印度是南亚大国的'结论。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群体优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适时进行强调、释疑、点拨。
(1)展示课件,强调印度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为后面的自然环境、粮食作物分布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找出印度的邻国,通过读图观察和出示数据强调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特点,以及印度采取的人口政策及成效。让学生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是南亚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4)图片释疑,了解印度人口压力以及印度政府为控制人口增长制定的人口政策。
(5)释疑解惑:印度众多的人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印度人口众多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活动内容的前提下,教师点拨释疑。
(6)总结归纳:印度是南亚大国,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约占南亚总面积、总人口的19/25,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其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也居南亚首位,但过度增长的人口压力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承转过渡: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大自然馈赠给了印度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印度人民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任务2
从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认识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特征。
(1)找一找:
①找地形: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出印度的地形分布特点。
②找河流:在“南亚地形图”上找一找印度最大的河流是什么河?
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完善补充。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适时进行强调、释疑、总结和点拨。
(2)利用“印度地形图”强调三大地形区的分布。
(3)利用“印度地形图”强调恒河的相关知识,出示小资料让学生了解恒河及其对印度的影响。
(4)反思总结、构建体系
1.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得失,尝试构建知识结构,教师选派1至2名学生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展示形式不拘一格,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2.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归纳成果,并加以整合,出示知识结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域:A.印度洋,B.阿拉伯海;国家:②巴基斯坦,⑤斯里兰卡。城市:⑥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课后小结
本节课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人口大国三个问题。人口问题和我国相似,易于理解。本节课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关键是树立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思想。
七、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小组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增强合作,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我也深深体会到,初中地理教学应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积极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乐学、易学。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要紧凑有序,利于调控,不要为了活动而搞活动,应该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手段,把教学内容融入活动之中。
理一理第二人口大国海陆位置位置纬度位置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地形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第二人口大国人口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