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精选3篇】

《核舟记》教案 篇一

《核舟记》是一部以核战争为背景的科幻小说,通过对人性、科技、文明的探讨,引发了读者对未来的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背后的意义,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表现。比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核战争后的世界中展现出了坚韧、勇敢、智慧等品质,而同时也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冷漠等负面特征。通过讨论这些人物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品德。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小说中的科技描写来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在《核舟记》中,作者对未来科技的设想颇具想象力,比如核动力船、智能机器人等。通过分析这些科技描写,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正确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探讨小说中的文明冲突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小说中,不同势力之间的冲突不仅体现为武力对抗,还体现为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碰撞。通过讨论这些文明冲突,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引导他们尊重和包容不同文明,促进文明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通过对《核舟记》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性、科技、文明等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舟记》教案 篇二

《核舟记》是一部以核战争为背景的科幻小说,通过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人类文明的探讨,引发了读者对人类命运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这部小说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未来,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核战争背景来引导学生思考核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在小说中,核战争导致了人类文明的大规模毁灭,让人类社会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通过分析这一背景,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核战争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和灾难,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避免核战争的发生,维护世界和平。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探讨小说中的人类命运和价值观念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核舟记》中,作者对人类的未来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关于人类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命运和发展取决于人类自身的选择和行为,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为人类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情感和情感观念。在小说中,主人公在核战争后的世界中面临着各种考验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勇敢、坚韧的品质。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和情节,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引导他们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情感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核舟记》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未来命运、发展方向和情感观念,培养他们的未来发展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核舟记》教案 篇三

《核舟记》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

  ①罔、贻、轩敞、篛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五)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应当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

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内容的知识性;

  (2)材料的科学性;

  (3)语言的通俗性;

  (4)表达方式的`解说性;

  (5)结构的条理性;

  (6)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上述问题,必须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讨论,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 诎数

  2、口译并评价。

相关文章

《小拜年》优秀教案设计【最新3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拜年》优秀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歌...
教案大全2011-09-09
《小拜年》优秀教案设计【最新3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丑小鸭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及由这些生字所组成的词语,理解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自己喜欢的部分。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注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重点难...
教案大全2018-01-08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丑小鸭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四年上第4课变一变教案

第4课变一变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总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分割组合的方法,产生变形的画面效果。 2、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割纸、粘贴组合的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
教案大全2015-03-05
四年上第4课变一变教案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优质3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能力目标:练习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机理和情趣;学会映衬的写作手法;学习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3、情感目标:学会...
教案大全2011-07-03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优质3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优质3篇)

一.我会思考,也会填(每小题2分,共20分)。(1)+16读作( ),“负一点三”写作( )。(2)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 ℃,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 ℃。(3)所有的( )数都大于0,所有的( )数...
教案大全2013-03-05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优质3篇)

分一分教案【通用3篇】

一、情境导入,认识 1/2 (一)小熊哥俩做件好事,妈妈奖励给他们一个饼(板书“1”)让他们哥俩分着吃,熊哥哥连忙说,我来分我来分,说着,就将饼仇成了这样两份,自己拿了一份,剩下的给熊弟弟。把熊弟弟气...
教案大全2014-04-04
分一分教案【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