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鱼教案设计【推荐3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鱼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掌握鱼的结构特点及生长发育过程。
3. 培养学生对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鱼的结构特点及生长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鱼的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2. PPT课件。
3. 实验用的鱼标本。
4. 鱼的生长发育过程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有关鱼的视频,引起学生对鱼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15分钟)
通过PPT课件,讲解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鱼类的栖息地、进食习性等。
三、观察鱼标本(15分钟)
让学生观察实验用的鱼标本,了解鱼的结构特点,如鱼鳍、鱼鳞等。
四、讲解鱼的生长发育过程(15分钟)
通过图片展示,讲解鱼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卵、仔鱼、稚鱼、成鱼等阶段。
五、小组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海洋生物,提高学生对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
六、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结构特点及生长发育过程。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鱼的生活习性或鱼的生长发育过程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结构特点及生长发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鱼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鱼类的分类和分布。
2. 掌握鱼类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1. 鱼类的分类和分布。
2. 鱼类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鱼类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2. PPT课件。
3. 鱼类的分类和分布地图。
4. 实验器材:鱼缸、水温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鱼类的分类和分布地图,引导学生思考鱼类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二、讲解鱼类的分类和分布(15分钟)
通过PPT课件,讲解鱼类的分类和分布,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鱼类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类型的鱼类在不同水温下的适应性,通过实验体验鱼类的生存能力。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鱼类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特点。
五、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鱼类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适应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学生深入了解了鱼类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同时,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对鱼类的分类和分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整体教学效果良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鱼教案设计 篇三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3、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4、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6、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搜集信息资料
(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
(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3)各种鱼的大小、形态、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可为什么人们把它们都叫鱼呢?关于鱼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二、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出示并简介鱼类活体,安排学生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为下一步研究活动做准备。
师述:鲫鱼是鱼类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各小组认真观察鱼的外形、身体表面长有什么、鱼鳃的形态等。同学们若对鲫鱼其它外形特点感兴趣也可以进行观察,观察之后将结果记录在“我们的发现”表格里
2、分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
3、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4、教师小结,然后出示图片、展示课件或让学生对照水槽中的鲫鱼阅读课文26页上图内容,认识鱼的各种鳍。
5、你能根据鱼的外形特点,对鱼如何运动、怎样呼吸和运动,大胆做出自己的推测和设想吗?怎样证明自己的推测?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教师出示并简介各种学具,告诉学生这些学具主要用于观察研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2、各学习小组制定“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研究计划和步骤,预测研究结果。
3、各学习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和预测,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四、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按照研究方案先进行“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观察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我们的发现”表格中。
2、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二课时
一、(接上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1、你对鱼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用什么办法研究解决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进行板书)。
2、根据实际,各小组选择一项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同时制定研究计划和步骤。
3、分小组汇报研究方案,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分小组对选择的研究观察项目进行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5、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统一意见。
二、总结与交流
(1)分小组归纳整理:“作为鱼类代表的鲫鱼在外形和生活、行为方式上有哪些特点?”
(2)拿鲤鱼与草鱼、团头鲂、鲶鱼等家乡水池中常见鱼类进行对比,看看鲤鱼有什么特点是它们共有的?
(3)分小组汇报“鱼类共同特点,”各小组进行交流、辩论,将大家共同的观点记录在课本空框中。
三、应用与实践:
(1)出示各种水生生物图片实体或展示课件,辨别出其中的鱼类,并能分析说出其中原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点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自然水域中生活着许多动物,有的名称中还有一个“鱼字”,如甲鱼、鲸鱼、鳄鱼、娃娃鱼等,可它们不是鱼类;有的名称中
没有“鱼”字,可它们属于鱼类,如泥鳅,海马等)。(2)课外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家乡池塘中各种鱼类的生活情况,看一看除了课堂上所了解的鱼类特点外,还有哪些特点是鱼类共有的?与此同时通过现场观察、比较、取回水样研究、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方法,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详见课本41页),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