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最新3篇)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六国论》对于外交政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核心。
2.《六国论》对于中国外交政治的启示。
三、教学内容:
1.导入:介绍《六国论》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主体:分析《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六国的评价、对外交政治的启示等。
3.拓展:讨论《六国论》对当代外交政治的启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介绍《六国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六国论》对外交政治的影响。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六国论》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出《六国论》的主题和重要性。
2.主体:讲解《六国论》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3.拓展:讨论《六国论》对于外交政治的启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思维能力。
2.作业评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阅读材料和写作等。
3.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六国论》的内容和思想,提高对外交政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六国论》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掌握《六国论》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
1.《六国论》的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2.《六国论》对于中国文学和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
1.导入:介绍《六国论》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主体:分析《六国论》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3.拓展:讨论《六国论》对当代文学和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介绍《六国论》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六国论》的影响和意义。
3.赏析法:通过文学赏析,深入理解《六国论》的魅力和历史地位。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出《六国论》的主题和意义。
2.主体:讲解《六国论》的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3.拓展:讨论《六国论》对中国文学和历史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六、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思维能力。
2.作业评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文学赏析和写作等。
3.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六国论》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增添色彩和深度。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三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
公开课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
2. 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
3.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
1. 掌握“兵、弊、互、率、完、暴、弥、至于、颠覆、再、殆、速、智力、不行、当、礼、故事、”的含义;归纳多义词“得、非、或、相、势”的义项;掌握文中重要虚词“而、之、以、为”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2. 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章“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的史论笔法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教师在简单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下提出如下预习要求:
1.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正文章中的字音、通顺熟练地读完全文
2.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