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谈》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语文常谈》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一起来看看《语文常谈》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大家参考!

  试题内容:

  阅读吕叔湘《语文常谈》(节选),回答下列四个小题。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也可以说,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还要多些。最早的文字也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就是在有文字的地方,直到不久以前,使用文字的也还是限于少数人。

  对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没有好好思考过的人,很容易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理解。很常见的是把文字和语言割裂开来,认为文字和语言是并行的两种表达意思的工具。这种意见在我国知识分子中间相当普通,因为我们用的是汉字,不是拼音字。有人说,文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当人们写文字的时候,目的在写它的思想而不仅为的是写语言;当人们看文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作语言;只有把它读出来的'时候,才由文字转化为语言。这个话显然是不对的。文字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意义。一个形体必须同一定的语音有联系,能读出来,才成为文字。如果一个形体能够不通过语音的联系,直接表达意义,那就还是图画,不是文字。代表语言,也就是能读出来,这是文字的本质,至于写的时候和看的时候读出或者不读出声音来,那是不关乎文字的本质的。事实上,教儿童认字总是要首先教给他读音;不通过语言而能够学会文字的方法是没有的。粗通史字的人看书的时候总是要“念念有词”,那怕声音很小,小到你听不见,你仍然可以看见他的嘴唇在那儿一动一动。完全不念,只用眼睛看(所谓“默读”),是要受过相当训练才能做到的。

  文字(书写符号)和字音不可分割,因而文字(书面语)和语言(口语)也就不可能不相符合。但是事实上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上一致,不是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写东西的时候可以从容点儿,琢磨琢磨。说话的时候,除了一个一个字音之外,还有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语调,以及脸上的表情,甚至浑身的姿态,用来表示是肯定还是疑问,是劝告还是命令,是心平气和还是愤愤不平,是兴高采烈还是悲伤抑郁,是衷心赞许还是嘲讽讥刺,等等不一;写东西的时候没有这一切便利,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因此,说话总是语汇不大,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有重复,有脱节,有补充,有插说,有填空的“呢、呃”,“这个、这个”;而写文章就不然,语汇常常广泛得多,句子常常比较复杂,前后比较连贯,层次比较清楚,废话,比较少。这都是由不同的使用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语言和文字又互相作用,互相接近。语言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会见于文字,例如“棒”、“搞”,“注点儿意”;文字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也会见于语言,例如“问题”、“精简”、“特别是”、“在什么什么情况下”。剧作家和小说作者得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而一个讲故事或者作报告的人,却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即使不写稿子,也会更像一篇文章。所以一个受过文字训练的人,说起话来应该能够更细致,更有条理,如果有这种需要。一个原来善于说话也就是有“口才”的人,也应该更容易学会写文章。

  一般说来,文字比语言更加保守。这是因为人们只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听不到早一时期的人说话,可是不仅能看到同时代的文字,也能看到早一时期的文字,能摹仿早一时期的文字,因而已经从口语里消失了的词语和句法却往往留存在书面语里。再还有一些特殊的著作,例如宗教经典、法律条文,它们的权威性叫人们轻易不敢改动其中的古老的字句;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起着类似的作用。在文字的保守力量特别强烈的场合,往往会形成文字和语言脱节的现象。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古代罗马,都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这时候,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就不仅是风格或者文体的差别,而是语言的差别了。但是只有在文字的使用限于少数人,也就是多数人是文盲的条件下,这种情况才能维持。一旦要普及文化,这种情况就必定要被打破,与口语相适应的新书面语就必定要取古老的书面语而代之。

  (节选自《吕叔湘文集》第五卷,商务印书馆,1993)

  1.根据文中所述,作者认为文字的本质在于( )

  A.文字可以直接表达意义 B.文字都具有一定的形体

  C.文字必须和语言相联系 D.文字是文化发展的产物

  2.根据文意,造成书面语和口语不完全一致的原因之一是( )

  A.口语的句子比书面语句子结构简单 B.书面语的语汇比口语更为广泛

  C.口语中有重复、脱节、插说等现象 D.书面语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推敲

  3.“文字比语言更加保守”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不在原因之列的是( )

  A.人们只能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 B.书面语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会与口语脱节

  C.人们可以看到早一时期的文字 D.典籍的权威性使人轻易不敢改动其中字句

  4.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最为恰当的是( )

  A.文字和语言不能割裂开来 B.文字和语言既密切关联又不等同

  C.文字和语言使用情况不同 D.文字和语言相互作用、相互接近

  试题答案:

  1.C

  2.D

  3.B

  4.B

相关文章

文言文《陈谏议教子》原文及翻译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陈谏议教子》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陈谏议教子》原文: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名著阅读2013-01-02
文言文《陈谏议教子》原文及翻译

《观沧海》原文注释及翻译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
名著阅读2016-06-05
《观沧海》原文注释及翻译

圆明园简介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简...
名著阅读2014-09-05
圆明园简介

推敲文言文字面翻译

推敲出处《诗话总龟》,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推敲文言文字面翻译!欢迎阅读 推敲文言文字面翻译 原文 :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
名著阅读2012-03-03
推敲文言文字面翻译

《泊船瓜洲》原文及赏析

恫创现蕖肥潜彼挝难Ъ彝醢彩醋鞯囊皇灼哐跃洹J惺拙渫ü淳┛诤凸现蘧嗬胫碳按兄欤髀冻鲆恢智崴伞⒂湓玫男那椋坏诙湫词嘶赝幼〉刂由剑酪啦簧嶂椋坏谌涿栊戳舜阂獍蝗坏慕暇吧蛔...
名著阅读2017-01-02
《泊船瓜洲》原文及赏析

鲁肃过蒙屯下阅读理解附答案及翻译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①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②?’肃造次③应...
名著阅读2016-03-05
鲁肃过蒙屯下阅读理解附答案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