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鉴赏

饮酒其五鉴赏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纯朴自然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崇尚的,而他的这首饮酒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我们在小学学习中就一睹了这首诗的风采。今日我再品读此诗,更加体会到了诗的个中深意,以下就谈谈我自己对这首诗的浅见。

饮酒组诗分为二十篇。“饮酒”诗名便起的非常巧妙,饮酒辄醉,醉则“乱言”。诗组看似是作者酒后遣兴之作,但实际陶潜以饮酒为借口,抒发自己对现世的不满和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喜爱,既能抒发真情而又避免遭到当时环境的迫害。这首诗就是其中用心良苦的一首。诗作平淡而醇厚,又给人及其自由清远的感觉。情景和哲理相融合的极为顺畅,让人看后就心旷神怡,宁静致远。以景融情。写出了作者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恬适淡雅。

首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隐居后的感受,主要抒发了对官场喧嚣的鄙弃,不与黑暗的社会同流。后六句主要讲诗人田园生活的日常情景,写尽了作者对远离尘世淡雅生活的热爱。首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自己把房子建在人境,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车马喧”即是有钱官宦人家门前车水马龙的生活状态以及官场上你争我斗的丑态,诗一开篇,作者便表明了自己对于权势官场的否定。诗人利用首句,写自己虽然居住在污浊的'尘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陶潜也属贵族曾做官,这就会引起读者的好奇,为何陶潜没有沾染车马之喧呢?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利用设问告诉我们,“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将这前四句的中心归结到了“心远地自偏”上,只要自己心境平和清高,远离凡世官场的黑暗,身处的地方自然也就不会与他们有所瓜葛,自己自然也就宁静超脱了。正所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引自《五柳先生传》),这就是陶渊明对于自己心境最真实的写照。前四句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需要自我净化,诗人希望自己超凡脱俗,“心远”一词,就表示陶渊明与黑暗社会轨道脱离开来,反映了他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更易让人体会其中深意。

第二部分映入眼帘的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千古名句写的妙不可言,颇有韵味。采菊之举纯属偶然,东篱下菊花绽放,抬头却又无意的见到了庐山之美,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悠然”是诗人清淡闲适的心态,同时也使山有了静穆但却自在生动的形象,诗人用短短一句诗使人与自然的山峰有一种共同的融合的意境美从总生出,成为一支诗人与自然共奏的乐曲。“见”也用的巧妙至极,“见”字使人感觉到山似乎变为活物,而非死板,同时“见”字也很偶然,似乎诗人与山实乃相遇,而非诗人故意相望,这一切都是诗人在如此平静恬淡的心态下不求而自得的美丽。充分的表达了陶渊明自然纯朴本质的美好心境。下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为我们营造了更加祥和和谐的氛围。南山刚刚与作者相“见”,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我们可以想象,黄昏的薄雾围绕山峰,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两句更加衬托出了和谐的自然,自然不会像官场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你争我斗,那样拼命争夺权势利益,而是这般浑然天成,至纯至真。诗人在此刻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生命也在此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而“飞鸟相与还”也更加体现出了自然地伟大与包容,看似只是鸟儿夜晚归巢,其实乃指自然之物都是返璞归真。这四句看似只有写景,而其中的深刻意义早已被作者用处处“偶然”融入字里行间。这些大自然生物的自由举动,都是适性而为。但是这恬淡之色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摆脱官场黑暗的悠然自得的心态,这简简单单的写景之句正是作者要向我们呈现的主题,以景写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诗人从这里悟出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名利的追逐,而与自然的融合,心境的洒脱,自我素养的升华与提高才是人生真正应该有的追求。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要告诉我们生命

的真意,而他却没有明确的表现出来,只用“欲辨已忘言”结束了全诗,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诗人没有把生命的真谛直抒而出,是因为前面已有大幅篇章表露了自己的心声,以情以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尾的“真意”内涵很大,作者没有说出来,也不需说出来,诗人利用这两句哲理的小结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而我们通过前文已经可以感受到“真意”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自然地融合,我们浅薄的语言不足以表现自然与生命的的微妙与整体融合之感。诗人告诉世人,人生不应忙碌于追逐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黑暗肮脏玷污了自己归属于自然的天性,我们应该融于自然回归自然,去欣赏大自然的博大精深与生机盎然。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陶渊明以这样似乎没有结尾的结尾来收束全诗,更加的恰到其分,留给人绵长的思考与体味。

陶渊明诗的特质就是自然,赏析他的诗永远给人不虚伪不造作的感觉,他的诗往往写的单纯质朴简单明了,但诗中的哲理都需要仔细的反复品读才可以彻底体会,他以他自己独特的清新笔风与世俗的险恶做着斗争。全这首诗朴素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达到很高的统一,写景与抒情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并未让人觉得有一丝的矫揉造作,而是在自然中体会到了陶渊明行文的隽秀大器,体会到了自然的博大精深。更加领略到了陶渊明宁静致远的心态。全诗虽言语平淡,极其朴素自然,但却寄情深长,耐人寻味。

相关文章

寒菊原文及其赏析

《寒菊》 宋代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 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
名著阅读2014-07-07
寒菊原文及其赏析

从功能翻译途径看法律翻译

国内外传统上对法律翻译的研究,是从语言学的角度,也就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追求译文对原文...
名著阅读2016-07-06
从功能翻译途径看法律翻译

别董大的诗意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2.曛:昏暗。3.君:指的是董大。译诗一望无际的黄云搞得日光昏昏...
名著阅读2014-08-06
别董大的诗意

《蔡磷坚还亡友财》原文及翻译

恫塘准峄雇鲇巡啤方彩龅氖遣塘祝置沆梗庀厝恕K厥优笛院驮鹑危厥忧橐辍R韵率切”嗍占淼摹恫塘准峄雇鲇巡啤吩募胺耄龉┎慰迹M芄话镏酱蠹摇!  恫塘准峄雇鲇巡啤吩模骸 〔塘祝置沆梗...
名著阅读2016-05-06
《蔡磷坚还亡友财》原文及翻译

毁灭前的圆明园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 选址造园 17世纪中叶,...
名著阅读2012-05-04
毁灭前的圆明园

曾子辞邑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曾子,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有山东平邑县和山东嘉祥县两说,尚无定论)人,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子辞邑文言文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曾子衣敝衣...
名著阅读2014-04-07
曾子辞邑文言文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