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观沧海》教案【优质6篇】

高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分析:

《观沧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慨和思考。这首诗以“海”为主题,通过对海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解析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设定:

1.了解《观沧海》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动机,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2.掌握《观沧海》的基本内容和结构,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解读诗歌。

3.分析《观沧海》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4.通过学习《观沧海》,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难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主题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3.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观沧海》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4.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安排:

1.导入:通过展示海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观沧海》的诗境。

2.解读诗歌:讲解《观沧海》的背景、作者、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分析诗歌:分析《观沧海》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探讨诗歌的艺术魅力。

4.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观沧海》的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5.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高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分析:

《观沧海》这首诗以其简练清新的语言、深刻含蓄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景象和人生的感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设定:

1.理解《观沧海》的主题和意义,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分析《观沧海》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3.通过学习《观沧海》,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难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主题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3.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观沧海》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4.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安排:

1.导入:通过展示海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观沧海》的诗境。

2.解读诗歌:讲解《观沧海》的背景、作者、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分析诗歌:分析《观沧海》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探讨诗歌的艺术魅力。

4.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观沧海》的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5.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高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朗读品味体验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学习古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情感基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观沧海》,思考诗歌根据哪个字展开?即诗眼

  二、“水何澹澹······若出其里”引导景物分析,诗歌赏品

  引导语:观字即为“看”的意思,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举手发言。

  学生们描述了“水、山岛、树、草、风、波涛”等景物和景物特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逐句把学生所举出的景物相对应的诗句写在黑板上做板书,通过板书写学生易犯的错别字,落实生字词。通过学生逐句举例景物,和特点时,落实诗歌的大意。每一句诗理解后,给学生自由品读的时间,再请学生朗读。

  照此方法赏析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细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引导语:“日月浩瀚”,“银河璀璨”真的是从大海里生出来的吗?

  学生们通过自然知识解答这是虚景,是作者想象的描述出来的沧海的景象。因此这首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大海的波澜壮阔的特点。

  四、通过比较,品味不同诗歌的感情基调

  引导语: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大海诗人曹操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我们先试着品味别的诗人描写大海的诗歌,从中品味诗人的情感。

  1、PPT示例:

  望月怀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学生朗读,品味诗人诗歌中流露出思念之情,思念有情人的情绪。

  2、PPT示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学生争相发言,诗人的心情是澎湃激动的。

  PPT展示全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学生们通过全诗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是失望,痛恨、伤心的。

  五、通过发现诗人的观察点和诗歌的背景品味观沧海时的心情,发现诗歌的情感基调。

  引导语:我们回到《观沧海》你觉得诗人观沧海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临”字体现了诗人在观沧海时是“居高临下”的观察点,并且“临”字也有“君临天下”的意味,表现了诗人当时的踌躇满志,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2.通过诗歌的写作背景也可以体味到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六、站在诗人的角度,用诗人的感情朗读《观沧海》

  给学生们自由品读全诗的时间,再请个别学生起来表演朗诵。最后全班齐读。

  七、作业:根据《观沧海》展开想象,写一篇描述诗文的文章,你可以从诗人的

  板书设计:

  观沧海

  慷概激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雄心壮志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实景

  虚景

  《观沧海》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都一直自称“宰相”,从未称帝。他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至于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步出夏门行》与《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三、鉴赏诗句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诗人的立足点。

  2、这首诗既描写了实在的景色,也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诗人描写了哪些实在的景色?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海中的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

  3、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4、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知道,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为古代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是分开的。如荆轲《易水歌》中的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就是侧重写“风、水”,下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则是壮士决死的感情。

  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高潮,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五、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高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

  《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PPT:[问题组]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参考: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6、拓展与延伸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2)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泽东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7、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3)预习下面4首古诗词。

高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

  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

  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三)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水山岛(壮丽气势)

  树木百草(向荣姿态)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秋风洪波(气象阔大)

  (乐府诗)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诗言志) 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相关文章

2、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精选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收集资料。 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师制作雅鲁藏布大...
教案大全2015-02-03
2、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精选3篇】

美术教案:创意画《我喜欢下雨天》【精选3篇】

创意画《我喜欢下雨天》 2010年7月对增城市幼教开放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大班美工活动: 创意画《我喜欢下雨天》 设计意图: 下雨天的时候,幼儿都会被大人保护得很好,他们对雨天的概念真正的理...
教案大全2019-05-07
美术教案:创意画《我喜欢下雨天》【精选3篇】

《泥朔》美术教案(精彩3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喜欢看迪伲斯动画《猫和老鼠》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动画片拍的很好玩,笨猫TOM总是被聪明的老鼠打败。 师:还有呢? 生:动画片的想象力很丰富,TO...
教案大全2019-01-01
《泥朔》美术教案(精彩3篇)

小学体育课《球类游戏》教案【经典3篇】

教学目标: 通过体育游戏与球类运动相结合,提高运、传、投抢等篮球技术动作的衔接、连贯和应用能力,发展的灵敏、速度、力量等体能。 课的内容: 一、二球一赛 (一)游戏目标:提高灵敏性和应变能力。 (二)...
教案大全2013-03-07
小学体育课《球类游戏》教案【经典3篇】

彩纸剪贴画教案1(最新3篇)

课题 荷花(彩纸剪贴画) 班级 三维目标 1、学生能利用五颜六色的彩纸为材料和线条相结合拼贴出一幅有趣的画。 2、通过思考、比较、想象与讨论,让学生把绘画与贴画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造型能...
教案大全2013-03-07
彩纸剪贴画教案1(最新3篇)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优质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凑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几十...
教案大全2018-01-04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优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