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二单元《比例的认识》教案(最新6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二单元《比例的认识》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比例的概念,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比例的概念和运用。
2. 实际问题中的比例计算。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2. 工具:教学投影仪、课件、教学实例等。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呈现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比例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的概念。
2. 学习: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进行一些实例练习。
3. 操练: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例的运用,拓展思维。
4. 实践: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比例计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比例的理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澄清疑惑。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比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加深,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比例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加强巩固。在后续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二单元《比例的认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比例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比例的概念和运用。
2. 实际问题中的比例计算。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2. 工具:教学投影仪、课件、教学实例等。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呈现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比例解决问题。
2. 学习: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进行一些实例练习。
3. 操练: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例的运用,拓展思维。
4. 实践: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比例计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比例的理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澄清疑惑。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比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加深,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比例计算能力较弱,需要加强练习。在后续教学中,要多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加熟练地应用比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二单元《比例的认识》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比例的概念和性质,能够灵活运用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比例问题的解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比例的性质和运用。
2. 比例的放大缩小和变化。
3. 小组合作解决比例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种形式的比例题目,包括实际问题和抽象题目,以便学生练习。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便于记录学习内容和解题过程。
3. 教师准备小组合作的活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小组合作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2. 概念复习:复习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巩固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给出的比例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展示分享: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比例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在解决比例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但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尊重他人意见,充分交流和讨论,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教师在设计小组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合理设置活动内容和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二单元《比例的认识》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
引导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 1/3 :2/5 4.5 :2.7 10 :6
二、探索新知
1.用ppt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1)观察课本情境图。(不出现相片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这些图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各是多少?
A.6 ∶4= B.3∶2= C.3∶8 =
D.12∶8= E.12∶2=
(4)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①D和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
②A长与宽的比是6∶4,B长与宽的比是3∶2,6∶4=3∶2,所以就也像。
2.认一认。
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图A和图B两张图片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12∶6=8∶4 6∶4=3∶2
(5)什么是比例?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6)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7)找比例。
在这四副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猜想另外两副图片长、宽的比值。求出副图片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如:3∶2 =12∶8 6∶4= 12∶8
3.右表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根据比例的意义,你能写出比例吗?
(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三、课堂练习
1.⑴分别写出图中两个长方形长与长的比和宽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⑵分别写出图中每个长方形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5∶18和30∶36 4∶8和5∶20 1/4∶1/16和0.5∶2 1/3∶1/9和1/6∶1/18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板书设计】
比例的认识
12∶6 = 8∶4
内项
外项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二单元《比例的认识》教案 篇五
1.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结合。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伊始,通过观察、比较纸面同样大小的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不同点,使学生开始关注比例尺,进而产生想了解比例尺的欲望,并以饱满的情绪进入新知的探究环节。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关注解题技能的形成。
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因此,提高解题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检验数学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学中,重视解题技能的形成,精心设置巩固习题,细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并巧妙点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形成技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地图
学生准备 地图
教学过程
1.观察比较。
(1)出示纸面和中国地图同样大小的北京地图。(挂图)
(2)观察、交流。
这两幅地图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名称和内容不同,一幅是中国地图,另一幅是北京地图。
生2:比例尺不同,一幅是1∶100000000,另一幅是……(表述合理即可)
2.质疑。
同样大小的纸面,为什么一幅能表示出整个中国,而另一幅只能表示出一个城市?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明确原因:作图时,选定的比例尺不同)
3.导入。
什么是比例尺?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板书:比例尺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进入新知学习阶段。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3页例1上面的内容,了解比例尺的意义。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明确:
①什么叫比例尺?
②比例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③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④比例尺是比还是尺?
⑤比例尺的文字表达式是什么?
(2)讨论、交流。
预设
生1: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生2:有时按照实际尺寸无法绘制平面图,这就产生了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的需求,因此就产生了比例尺。
生3:比例尺有放大和缩小两方面的作用。
生4:比例尺不是尺,是比。
生5: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2.观察实物地图(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了解比例尺的两种表现形式。
(1)观察、讨论。
①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②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2)交流、补充。
预设
生1:比例尺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生2: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地图上1 cm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 km的实际距离。
(引导学生理解:一小格表示图上距离1 cm,0后面第一个数表示图上距离1 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两小格表示图上距离2 cm,0后面第二个数表示图上距离2 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以此类推)
(3)学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
师:你能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
①尝试改写。
②指名板演。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二单元《比例的认识》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资源
学生已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
预习菜单。
预习作业设计
1.填空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Ο()=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Ο()=速度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Ο()=速度
2.预习例1观察下表,思考下列问题: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
(千米)
80
160
240
320
4000
480
……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③你发现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吗?如果看不出规律的话,可以先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求出比值,想想有
什么规律。
学程设计导航策略调整反思
一、揭示题课,认定目标(预设2分钟)我们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通过学习我们要弄清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二、交流合作,提炼建模(预设7分钟)
1.出示例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2.全班交流汇报,探究新知:
①理解“相关联的量”。
②用式子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③学生看书、质疑。揭示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3.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组织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这样的两种量,就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联的量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结合举例,抓住“随着”一词说明:一种量的变化,是因为由另一种量的变化引起的,这样的两种量才是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教师相机板书: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象这样的两种量,它们的关系叫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获取有关概念。组织汇报: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老师适时板书)
4.教师指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的正比例关系。
三、抽象分析,掌握方法(预设10分钟)1.围绕学习菜单完成“试一试”。
①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完整地说说表中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3.比较例1与试一试,思考并讨论,这两个题有什么共同点?
4.如果用字母χ和У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κ表示它们的比值,用式子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5.成正比例的量具备哪两个条件?1.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说表中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2.教师相机板书正比例的关系式。
3.引导学生提炼出成正比例的两个条件。
四、分层练习,内化提升(预设11分钟)
1.完成第63页“练一练”。学生先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说出判断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3题。第1、2题,学生先算一算,想一想,再交流汇报。第3题学生先画出放大后的图形,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再思考题中的两个问题。
3.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判断并说理。“小张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成正比例。
1.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思考过程。
2.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只有当相关联的量中每一组对应数的比值一定时,这两种量才成正比例。
3.生活中哪些量之间存在比例关系?我们学过的数量关系中,哪些是正比例关系?下面进行一个举例和说理比赛,各小组至少举一个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并说明理由。组织学生“举例及说理”交流。
4.老师也举了一个正比例的例子,请大家和我作一辩论。
小张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让学生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尝试着判断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对正比例意义学习的强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1.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差生。
2.学生完成作业后,反馈矫正。
3.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课堂学习表现。
教学反思
我是这样预设的,以例1为导路线,通过说、想、听等环节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试一试”完全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根据学习菜单让学生独立完成,讲练结合,尽量做到老师少讲、精讲,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学生主栽着整个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完这节课,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开放型的数学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智慧生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生命。我深信本节课的后半部分,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发现、人人练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