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精简5篇】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篇一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经典之一,对于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十二章,包含了孔子的一些重要言论和教诲,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反思。
首先,十二章中强调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思想,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在学习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和反思,与学生共同成长。
其次,十二章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对待他人的基本原则。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以身试法,不以权压人,要做到公平公正。只有在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愿意学习。
最后,十二章中也提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孔子对待知识的态度。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辨别知识的真伪,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教育学生谦虚谨慎,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以偏概全,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
总的来说,十二章中的教诲虽然古老,但对于当代教育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反思。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篇二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十二章包含了孔子的一些言论和教诲,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十二章中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反思。
首先,十二章中提到“孔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机器或者工具,而应该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君子,而不仅仅是一个“器”。
其次,十二章中提到“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有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毅力和耐心,让他们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最后,十二章中提到“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与他人相处融洽,就必须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尊重他人的个性和尊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情感,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懂得与他人沟通,懂得与他人共同成长。
总的来说,十二章中的教诲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反思。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篇三
《论语》十二章是经典名篇,我在执教完毕后,发现自己仍然没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学要领,现在反思如下。
先从教学环节说起,我设计的环节有:导入—检查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点评—理解性检测—应用性检测—齐读课文,学以致用—课堂小结。但在上课过程中,我感觉仍是先松后紧。因对学生能力估价过高,对课前的预习检查过细而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边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很粗糙,这是我经常犯的毛病。经过同事们的议课和帮助,我认识了如下问题:
1、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教学环节要精简,提前对学生的预习要深入检查。
2、适当降低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初一学生刚学古文要培养学习兴趣。
3、幻灯片制作要精细,去掉有关六章翻译的幻灯,保留七张即可。
4、对学生翻译再做精细指导,比如词性活用的字——时、日、传、乐,“而”的转折、承接关系的用法。
5、学生翻译展示之后的指导应有重点,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应给示范。
结合“339”大循环教学模式的精髓来谈,我这节课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特点,但是仍然不够完美,先做如下反思:
1、检查预习环节设置太多,可以把个人展示——抽学生上黑板板书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和四人小组组长检查课下注释录入课文中的自学情况并通报以及教师讲解或学生讲解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放到课前进行。节约一些时间来进行翻译指导。
2、小组展示翻译之后,除了学生评价,教师也要及时强调重点并做细致指导。例如,第三则和第五则的翻译理解。
3、小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师要做示范归纳,让学生有路可循。
4、可以把理解性检测和应用性检测同时布置给学生,简化教学环节,待学生讨论后交流展示。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时间,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课堂环节设置成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论语》常识知多少(抢答赛)—《论语》翻译P赛—文言词汇积累袋—《论语》格言大派送—《论语》格言积累赛。
针对文言文教学,我得到的感悟有:
1、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2、文言文字词积累要有方法,先让学生去理解,再去积累,不能死记硬背。
3、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笔记要具体指导,不要让学生乱写一起,把书挤满浑然一体,建议用双色笔做笔记。
4、这次意外的收获是课堂上四人学习小组展示交流都很积极,以后我要经常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并及时表扬鼓励。
5、文言文的背诵指导要及时,不能让学生感觉文言文的背诵太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篇四
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交流中,我才发现,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看到课堂上那么多陌生的老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走进教室,我发现,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习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须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习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即便如此,待字词复习基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然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然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所以,经过复习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智慧;读透文字,读出发现。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而原本精心预设准备让课堂出彩的两个教学环节,根本就没有能够实施。课堂就在充满遗憾中结束了。
回顾这一次艰难的历险,开始心中似乎有一种难言的失落。一节倍受关注的公开课怎么会上成这样一个结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教学?是依据自身课前精心预设的教案,还是依据课堂真实的学情?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一展教师自我的风采,还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道理似乎很简单,但真的当我们遭遇的时候,能不能果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依然是考验我们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值得庆幸的是,这节课,我没有固守着预设的教案,也没有置真实的学情于不顾,去一味地展示自我,而是果断的舍弃了自我欣赏的教学环节,让课堂回归它真实的面目。这样的一堂公开课也许拿其它许许多多的公开课相比,既没有行云流水的旋律,也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实在是太平淡无奇,找不到一丝亮点。但在我的心中却是一种别样的珍藏。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都会充满艰难与挑战,如何化解危机,需要智慧。而每一次危机的机智化解,其实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成长。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篇五
《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它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